半導體所硅基光學矩陣處理器研究取得突破
2012年06月06日 14:30:51來源:中國廣播網點擊量:1394
導讀數字信號處理中的大多數算法均可轉化為矩陣運算,光信號由于本征的并行和高帶寬特性,非常適合進行矩陣運算。因此,為電學數字信號處理器嵌入光學運算內核是非常有前景的高性能數字信號處理方案。自從美國Stanford大學的J.W.Goodman教授于1978年提出基于自由空間光學的光學矩陣處理器以來,光學矩陣運算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數字信號處理中的大多數算法均可轉化為矩陣運算,光信號由于本征的并行和高帶寬特性,非常適合進行矩陣運算。因此,為電學數字信號處理器嵌入光學運算內核是非常有前景的高性能數字信號處理方案。自從美國Stanford大學的J.W.Goodman教授于1978年提出基于自由空間光學的光學矩陣處理器以來,光學矩陣運算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不過,基于自由空間光學的光學矩陣處理器存在體積大、功耗高、擴展性差、矩陣變化緩慢等不足,如何突破傳統光學矩陣處理器的瓶頸成為目前光計算領域的一大難題。以色列光計算公司Lenslet公司科學家S.Eisenbach在MILCOM2003的報告中預測,未來光學矩陣運算將是基于硅芯片的技術,并且終將取代現有的電學處理器。
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于2007年底開始從事利用自由空間光學實現光學矩陣運算的研究。研究人員結合自身技術優勢和光學矩陣運算的原理,提出了硅基集成光學矩陣處理器的方案(中國發明號:ZL.200810116741.0),早于美國Sandia國家實驗室(美國發明號:US8027587B1)。從產生想法到突破關鍵技術,經過四年刻苦攻關,研究人員于2011年10月實現了載流子注入型調制的硅基集成光學矩陣處理器,計算速度為8000萬次乘加運算/秒。
理論分析表明:隨著工作頻率和集成度的提高,未來硅基集成光學矩陣處理器的計算速度可達到1015~16乘加運算/秒,可比ADI公司的TigerSHARC處理器(1.92×1010MAC/s)快5個數量級。
該研究工作近日發表在光學期刊OpticsExpress(20(2012)13560-13566)上,獲得了同行的高度評價。光計算的J.W.Goodman教授評論說:“利用波分復用和波長選擇性單元的確可以簡化系統,并且所有單元都可集成到一個芯片上,是一個巨大的向前飛躍。”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