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過馬路“亮”了 交通監控能否解圍?
2013年03月22日 13:14:59來源:中國安防展覽網點擊量:8088
導讀據從浙江省公安廳獲悉,自3月1日起浙江嚴管嚴懲8類嚴重交通違法行為以來,全省已處罰各類行為近11萬起,其中查處行人“中國式過馬路”的闖紅燈行為8283起。治理城市交通擁堵被列為浙江省政府2013年為民辦實事位,中國式過馬路是城市道路擁堵的原因之一,成為本次治理重點。道路擁堵治理,除了交通執法人防之外,智能交通技防將如何傾力?
中國安防展覽網訊 據從浙江省公安廳獲悉,自3月1日起浙江嚴管嚴懲8類嚴重交通違法行為以來,全省已處罰各類行為近11萬起,其中查處行人“中國式過馬路”的闖紅燈行為8283起。治理城市交通擁堵被列為浙江省政府2013年為民辦實事位,中國式過馬路是城市道路擁堵的原因之一,成為本次治理重點。道路擁堵治理,除了交通執法人防之外,智能交通技防將如何傾力?
新聞背景:浙江20天罰8千起中國式過馬路
“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的“中國式過馬路”,從去年開始就成為輿論熱議的話題,然而如何管理成為各大城市頭疼的問題。浙江省此次規定,行人只要被交警現場查獲到有闖紅燈和過馬路不走斑馬線行為便會被處罰5至20元,并且為此投入大量的警力,范圍之大、處罰之嚴在全國來說尚屬。
治理城市交通擁堵被列為浙江省政府2013年為民辦實事位,而嚴管行人闖紅燈、酒后駕車、違法停車等8類影響交通秩序的違法行為成為治堵的招。浙江省公安廳將其作為2013年的“一號行動”,自3月1日,全省同步展開整治。
安防產品交通應用大放異彩
如今,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車輛的保有量直線上升,據保守估計,截至2010年年底,就北京機動車保有量已接近500萬輛。然而,道路發展以及基礎設施卻沒有機動車那樣飆升,正如北京人常說的一句話:有多少路就會跑滿多少輛車。近日,北京也出臺了車牌搖號、早晚高峰外地牌照車禁止進入五環以內行駛種種措施,交通擁堵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們的工作生活。安防產品近年來在交通領域的應用有以下幾方面。
1)智能交通管理系統:通過綜合手段對車輛運輸指揮,疏導道路的交通和順序;
2)卡口系統:對車輛出行動向和行為的交通安全管理和控制;
3)電子警察:對車輛疏導的聯網控制和調度,對違章行為記錄查處;
4)交通調查:對道路和車輛的情況、相關的微觀數據進行檢測和采集;
5)視頻監控:對道路和區域擁堵狀況進行探視、分析和判斷;
6)交通信息發布:通過對道路綜合情況的信息處理,發布給相關人員知曉情況,同時決策出行的行為、工具和方向。
7)BRT系統:保障公交車輛的優先和暢通的解決方案;
8)公交監控:監控公交車輛的具體方位和保障公交車輛的安全。
從這八點不難看出,若從安防技術角度來緩解城市的交通問題,主要是對道路交通實時監控以及路況、車輛的全面偵測,加強對違章情況的檢測、查處,減少違章對交通運行的干擾;對路面出現的緊急情況及時了解、處理,并且時間讓相關人員以及廣大司機獲悉,從而提高交通效率。
技術治堵傾力智能交通
1、電子警察將監控進行到底
首先來談談技術手段,文章前面已經列舉出安防產品在治堵中的一些應用與作用。對此,海康威視項目總監鄭澤民先生講到,我們認為“治堵”之“道”需要從“導”、“控”和“查”三個方面入手,所謂“導”是從道路的疏導入手,“控”是從控制車輛的出行行為入手,“查”就是從對于車輛的出行信息的獲取和出行行為的決策入手,與之相關的是道路綜合情況的信息發布和查詢。而做到這些,監控產品的作用很大。就拿北京公交車為例,過去公交車安裝的監控攝像頭主要分布在后門,這是為了方便公交司機了解后門乘客上下車的情況,避免漏人、車門夾到人的情況發生。現在細心地乘客會發現,部分公交線路的駕駛員位置,也出現了監控設施。
據了解,這是為了實時拍攝社會車輛占用公交車道的違章行為,通過移動的公交車輛對公交專用道限行時段內進行監控。通過高清晰攝像機對違法進入公交專用道的車輛進行自動抓拍,并按照相關規定對違法行為人進行處罰。整個抓拍和處罰過程不需要公交司機及乘務人員進行任何操作,不影響車輛的正常行駛和運營。北京部分路段采用這種方法后,取得了明顯效果,公交專用道限行時段內違章下降了80%以上,這種“移動電子警察”起了很好作用。
2、交通誘導顯示屏給擁堵舒口氣
LED交通顯示屏應用于公路交通系統,主要通過對車輛進行誘導以及為出行者提供出行參考信息,來實現在控制范圍內的優交通流分布以及車輛的優行駛路線。它通過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統全面掌握城市道路網的實時交通狀況,利用實時動態交通分配及交通流預測理論,和led交通指示牌為出行者提供到達目的地的優路線,通過誘導的手段達到使城市的交通流趨向優分布的目的。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