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終端助力家庭安防 應用瓶頸需重視
——移動終端成家庭安防得力助手
2013年04月12日 11:18:16來源:中國安防展覽網整理點擊量:2398
導讀3G網絡突破了無線帶寬的瓶頸,帶寬高達2兆赫,上網速度達到每秒3.1兆。用戶在使用時,能夠快速接收圖像、音樂、視頻等多種形式的信息,還可通過手機或移動終端查看實時動態畫面,用戶使用起來十分方便。 隨著3G在家庭安防領域的普及,移動終端成為家庭安全防范的得力助手。
中國安防展覽網訊 3G網絡突破了無線帶寬的瓶頸,帶寬高達2兆赫,上網速度達到每秒3.1兆。用戶在使用時,能夠快速接收圖像、音樂、視頻等多種形式的信息,還可通過手機或移動終端查看實時動態畫面,用戶使用起來十分方便。隨著3G在家庭安防領域的普及,移動終端成為家庭安全防范的得力助手。
實時監控與智能移動終端是拍檔
如今,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家庭監控產品與智能終端"捆綁"在一起。以一種純消費類的產品配合行業化的產品進行推廣,消除了與監控產品之間的距離;其次,如果能夠通過手機進行訪問,不僅是形式上的創新更是理念上的突破。特別是當iPhone等智能手機出現后,借助智能手機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廠商關注到了發展商機。
從兩方面說,當用戶提出實時監控的需求時,手機、平板電腦等成了佳拍檔。是企業結合用戶需求選擇移動終端。從另一方面說,在智能手機的強大處理器和多APP應用下,監控廠商也是看中了智能終端多功能的發展趨勢,或者說更為重要的是,這是廠商的一場押寶游戲,智能終端的發展對家庭監控的發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智能手機與報警功能聯動
無論是網絡還是模擬攝像機,考慮到用戶需求的前提下,智能終端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如果說家庭監控產品已經萬事俱備,似乎東風就是那個讓大家都為之心動的智能手機了。說完了監控產品我們再來說一說報警設備。
正如文章上面所說,報警設備包括了報警主機和配套的子系統。從報警方式來看,除了觸發報警后會有高分貝鳴響聲之外,更為智能的報警方式就是通過短信或郵件的形式及時發送報警信息。
以一套普通的家庭報警系統來說,一個報警主機、一對門窗磁探測器、一部紅外感應探測器。可能產生報警的只有探測器和紅外感應。再初步與主機配對時,用戶可以通過手機上的APP軟件向設備發生"信息",待接到信號后模擬一次報警觸發過程,就證明配對成功,此時戶主的手機會接到一條信息,報警主機發出的配對成功的內容。之后的每一次觸發,便都會報警。
家庭報警器若要實時發送報警信息只有通過GSM,報警主機中操控子系統,與戶主的手機進行授權連接。戶主通過APP應用程序,可以對家里的設備進行遠程的布防、撤防。比如,當主人要回家的時候,可以通過應用程序發送指令,也可以通過短信編碼發送撤防信息,當進門時就不會觸動門磁報警,以免發生誤報。
移動終端應用遇瓶頸
隨著4G網絡加快推進建設、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對安防監控要求的提高,移動終端安防應用前景將會越來越廣闊。但是,我們應該要清醒地認識到現階段大力推廣安防應用APP將會存在的一些問題,如由于當前網絡的帶寬、穩定性及家庭帶寬上傳速率的問題(目前高也不過1M),客戶很難實現隨時隨地享受高清畫質或者流暢碼流的視頻查看體驗,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就要退而求其次,選擇降低分辨率,或是減少幀率,或是僅僅傳輸圖片。為重要的還是APP軟件本身的質量和功能,如果只是滿足于視頻圖像的查看和瀏覽,那么肯定是大材小用,沒有充分發揮移動APP應用和移動終端的效用,而這將會極大地影響客戶對移動APP的粘性和忠誠度,也將影響移動APP應用在安防市場中的發展。
據業內人士分析,目前智能終端在安防市場的應用存在的發展瓶頸主要包括:
1、相對緩慢的網絡速度、傳輸不穩定、延時、運行費用高是影響其發展的關鍵;
2、智能終端的操作系統特性(如安卓系統的開放性導致的兼容性問題,使安卓應用軟件開發難度增加),軟件產品研發成本與回報不對等,國內用戶的消費理念等影響智能終端軟件產品的研發和研發投入;
3、信息數據不安全影響用戶的使用積極性和粘合度。
再比如,iPhone和iPad由于蘋果公司的封閉性,其開發時間和開發成本相對可以控制,但由于Android采用開源方式,版本參差不齊,形式千變萬化,并且屏幕尺寸也是多種多樣,那么如何解決移動APP應用的版本問題,如何在成本和收益之間取得平衡都是安防廠商在開發APP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如何解決瓶頸問題
對于這個問題廠商應該作為市場的主導者,從用戶的角度出發進一步審視自身產品的不足,加強產品的穩定性和易用性。讓用戶用著簡單、方便、放心,做到這三條才能更好地普及移動安防產品。總之,我們應該理性看待智能終端在安防行業應用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積極解決和不斷突破,“向消費者靠攏”才能促進移動安防應用更好的向前發展。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