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采應急產業金礦 國家政策支持下未來看好
2015年01月15日 12:05:54來源:中國安防展覽網整理點擊量:3179
導讀應急產業,是一個人們既熟悉而又陌生的產業:說它熟悉,是因為這一產業堪稱龐大,涉及到的都是裝備、材料、醫藥、輕工等十多個人們熟悉的領域;說它陌生,則因為它屬于新興產業的陣營。如今,這一產業正在成為民資的又一座金礦。
【中國安防展覽網 市場分析】應急產業,是一個人們既熟悉而又陌生的產業:說它熟悉,是因為這一產業堪稱龐大,涉及到的都是裝備、材料、醫藥、輕工等十多個人們熟悉的領域;說它陌生,則因為它屬于新興產業的陣營。如今,這一產業正在成為民資的又一座金礦。
24日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應急產業規模顯著擴大,應急產業體系基本形成,一批自主研發的重大應急裝備投入使用。工信部有關負責人稱,這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為經濟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
《每日經濟新聞》從四川省科技廳網站獲悉,目前地震預警技術已形成從科技攻關到商業化生產、銷售、服務的創新鏈結構,為四川省加快應急產業發展,尋找到一個新的增長點;2013年地震預警產品銷售收入600萬元,2014年達1500萬元。隨著社會對地震預警的認識,該產品有望年產值過億元。
“在一些國家,緊急救援已成為繼金融、保險、電信后的第四大產業。”民政部緊急救援促進中心理事長于友民說。
那么究竟應急產業是什么?也許聽著覺得生僻,但卻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舉個例子,不久前,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研制的“daodan滅火”器獲批“準生證”,利用導彈發射控制等技術,將滅火彈遠距離投送至火場壓制火勢,為高層、超高層建筑消防。這就屬于應急產業。
不止高層滅火救援,高水平食品安全檢測、地質災害監測、煤礦安全避險、應急通信和應急指揮等都在這個產業范圍內。
應急產業市場前景廣不是說說而已。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自然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808.4億元,事故災害造成死亡失蹤69434人。在應對突發事件措施和全社會不斷增長的公共安全需求推動下,應急產品研發、生產催生了應急產業。2013年,消防、安防、安全應急、信息安全、應急通信裝備、*裝備、食品安全監測設備等領域專用產品和服務的產值達到近萬億元規模。
“一方面,我國復雜多變公共安全形勢對應急產業發展提出挑戰。另一方面,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為應急產業發展提供空間。應急產業有望培育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有關負責人說。
在這位負責人看來,應急產業中,應急服務業是具發展潛力的內容。《意見》提出了多種加快應急服務業發展的措施,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提供應急服務,讓應急服務加快實現專業化、市場化和規模化,并將保險納入災害事故防范救助體系,加快推行巨災保險。
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健全產業結構、促進集聚發展、促進推廣應用和開展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產業發展主要任務。特別針對應急技術裝備核心競爭力不強問題,提出將通過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對應急產業相關科技工作進行支持。并鼓勵充分利用軍工技術優勢發展應急產業,推進軍民融合。
此外,《意見》在充分利用好現有產業扶持政策的基礎上,著眼于打通應急產業發展政策瓶頸問題,從產業標準、財稅支持、投融資、人才發展和完善法規等方面提出了5條政策措施。對應急產業發展明確了未來的重點方向,包括監測預警,即圍繞提高各類突發事件監測預警的及時性和準確性,重點發展監測預警類應急產品;預防防護,即圍繞提高個體和重要設施保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重點發展預防防護類應急產品;處置救援,即圍繞提高突發事件處置的性和專業性,重點發展處置救援類應急產品;應急服務,即圍繞提高突發事件防范處置的社會化服務水平,創新應急服務業態等。
目前,已有多家企業將應急產業作為未來發發重點,國家相關政府部門也在積極配合支持應急產業發展。銀監會、工信部將引導融資性擔保機構加大對符合產業政策、資質好、管理規范的應急產業企業的擔保力度。央行、銀監會將加大對技術先進、優勢明顯、帶動和支撐作用強的應急產業重大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還將利用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等措施支持應急產業領域中小微企業發展;國土資源部對應急產業發展重大項目建設用地,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予以支持。
相信在各部門的支持,和企業對應急產業越來越重視的形式下,我國應急產業將快速發展起來。(本文據新華網、每日經濟信息)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