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安防展覽網 市場分析】 在英國熱播的科幻電視節目《人類》中,有一位年邁的學者George Millican,他是一位孤寡老人,因患了中風,選擇與“合成機器人”ODI生活在一起。這是一種類人機器人幫手,可以照料老人吃藥,幫助老人上樓梯,還會烹飪經過醫生批準的健康的事物。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服務類機器人也是越來越多,有人揚言,健康類服務機器人將是
智能家居的下一個風口,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健康養老能否帶動家庭機器人產業?
2016年后中國的智能家居市場進入了場景智能時代,以BroadLink、歐瑞博為代表的新興智能家居企業和深耕智能家居市場多年的智能家居品牌廠商海爾、河東、中訊威易、紫光物聯都不約而同地將場景智能作為品牌戰略重點和市場營銷的亮點。而如何對場景進行細分和深入研究,如何提升該場景下用戶使用時的人機交互水平是大的難點,也是場景智能方案勝出的關鍵。
服務機器人作為繼機械開關面板(
遙控器)、PC、移動終端后第四種交互控制產品,儼然成為吸引用戶眼球,改善人機交互體驗的武器,但并非所有場合中,所有類別的服務機器人都適合被智能家居系統所采用,只有少數的場合,少數類別的服務機器人適合搭配智能家居使用,例如中住宅家庭中的智能音箱、智能家居展廳中迎賓機器人、酒店客房中的智能音箱或桌面型機器人、辦公室及會議室中的環境設備控制機器人、健康養老項目中的健康服務機器人。下面以健康養老項目中的健康服務機器人為例來分析智能家居行業的新商機。
健康養老項目指健康養老地產、養老院、健康會所、醫院診所、有健康養老需求的住宅家庭等,這個領域無論對健康服務機器人,還是智能家居來說,都沒有成規模部署的先例,而市場上又對健康服務機器人和智能家居同時提出了需求。
但這兩類產品的實施路徑卻有差別,健康服務機器人可作為完整的產品與服務提供給健康養老項目,而智能家居必須整合到其它系統中成為其一部分來提供,如信息系統、智能化系統、安防系統、裝飾、健康服務機器人等,智能家居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產品與服務去爭取這些項目的訂單。其中,結合了智能家居功能的健康服務機器人成為智能家居進入健康養老項目的佳路徑。
智能家居放在數字醫院及智能養老院的信息化系統中,由總包方統一進行報價、投標及中標后的采購集成服務是有這方面的案例的,但隨著建筑智能化的興起,智能化逐漸脫離開信息化、數字化而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因此,智能家居系統出面的信息化系統采購清單中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了。
在一些中大型的智能養老項目中,仍會習慣上將智能家居列入到智能化系統中,作為其中的一個子系統進行統一設計及集成,甚至健康服務機器人也作為其中的一個采購設備類別,并且要求健康服務機器人能夠連接和控制智能家居系統,一個具有前瞻性的智能養老項目應該事先作好服務機器人與智能家居連接的規劃,而不是選擇各自獨立的產品。
智能家居放到安防中其實很牽強,但卻符合國情,是國為過去的十多年是安防行業快速的發展的階段,安防行業的規模已經遠超于智能家居行業,從業企業數量眾多,在智能養老項目中,
攝像頭報警器等安防產品采購金額也遠高于智能家居系統,因此,安防廠商通常也會將智能家居系統作為一個周邊的關聯產品打包提供方案和報價,而項目方也會愿意選擇這種打包方案。國內的安防企業如海康威視、大華甚至都已經有了自己的智能家居產品,盡管只是由紅外傳感器、報警器、攝像頭等單品組成的輕智能系統。
把智能家居放在裝飾工程中也是一種正被廣泛接受的方案,中國室內裝飾協會智能化裝飾專業委員會在多年前就倡導了“智裝融合”——在消費個性化多元化時代,家裝需要更多的高科技元素來提升品質,智能家居也離不開家裝特別是設計的驅動,只有兩者相融才能實現更加智能、人性、美好的家居生活。智能裝飾對裝飾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掌握了智能家居設計施工水平,為智能養老項目提供完善的智能家居解決方案的裝飾企業才能獲得項目方的青睞。
相比于前四種渠道,健康服務機器人渠道具有明顯的優勢,原因一是健康服務機器人與智能家居結合為緊密,使用調用智能家居的數據、使用智能家居的功能甚至需要控制智能家居系統來完成相應的場景;原因二是健康服務機器人項目可以把智能家居作為產品而非項目工程來進行銷售和簽約,這樣將簡化智能家居的銷售流程和縮短回款周期;第三是健康服務機器人能夠大限度地體現智能家居作為高科技、人性化、藝術化產品的特質,因此健康服務機器人也有這種特質,這樣有利于智能家居系統產品的附加值的提升,從而獲得更高的利潤回報。目前,哈士奇健康服務機器人已經全面引入智能家居功能為健康養老項目提供服務。
健康服務機器人的應用場景
如果說未來五年健康服務機器人有千億市場規模的話,與健康服務機器人關聯的智能家居系統市場也將有數百億之多,健康服務機器人企業和智能家居企業也可以互相成為核心代理和合作伙伴,攜手為健康養老項目提供更完善的產品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