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安防展覽網 市場分析】 今年2月,云南昆明長水機場連續發現6起無人機非法飛行事件,無人機如何管控,再一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3月4日,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佛山市公安局高明分局副局長梁志毅接受采訪時表示,無人機雖多用于攝影、錄像等用途,但仍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來實施*,對*、維穩、安保、警衛、禁毒等領域的安全構成潛在而現實的風險挑戰。因此,他建議建立起無人機實名登記制度,加強監管。
無人機入“兩會”議案 發展前景何去何從
近些年無人機一面發展迅速,一面爭議諸多,在這種“冰火兩重天”的環境下,無人機的發展顯得越發“不好走”。
A“資本大潮”退卻
國內外諸多巨頭或裁員或倒閉
雖然2016年無人機行業的“藍海共舞”與“千億大蛋糕”之說令業內興奮不已,然而從過去一年無人機的整體發展態勢來看,市場形勢卻并不樂觀。
喧囂、繁榮的表象,掩藏不了真實的空虛。從去年12月到今年1月,國內外數家無人機制造商裁員的消息無疑給無人機市場潑了盆冷水。2016年12月,智能無人機公司億航被曝裁員,億航聯合創始人兼營銷官熊逸放表示離職的員工人數約70人,占員工總人數20%。國內*二的無人機廠商零度智控緊隨其后。去年9月份才獲1.5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的零度智控,在2017年天就發生人員調整,實際離職人數134人,約占員工總人數的25%。零度智控與億航兩家負責人坦言,2016年,企業盲目擴張燒錢嚴重,患上了大企業病。
在國外,不利消息同樣接連傳來。1月11日,法國科技公司Parrot宣布將會裁撤無人機業務部290名員工,約占總員工數量34%。緊接著,2月27日,Lily Robotics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此外,斯凱智能在去年12月正式宣布破產,主要原因是Skye無人機產品積壓賣不出去,欠供應鏈資金難以償還。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9月,已有30家無人機企業,分別獲得國內外資本的種子輪、天使輪、A輪、B輪或C輪融資。不過,無人機行業在2016年第三季度投資規模縮水近半成,曾在資本市場倍受追捧的無人機行業,似乎走到了為虛火降溫的十字路口。
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預測稱,2017年其市場規模將達60億美元,而2020年則會進一步增長至112億美元。不過,易觀分析師趙子明表示,2017年無人機市場不會迎來爆發,其中消費級市場相對滯后,即使在技術和法規層面有突破,用戶需求也不會突然爆發。
B“黑飛”事件不斷
安全隱患或致“一刀切”管控
2015年開始無人機市場無處不在的“資本誘惑”使得創業者紛紛涌入,無人機行業的大兵小將齊上陣,無論是大疆、零度智控,還是眾多科技巨頭GOPRO、騰訊、小米、亞馬遜、谷歌都想嘗到甜頭,不過競爭相當殘酷,市場浮浮沉沉中有人歡喜有人憂。
資本盛筵狂歡的時候,無人機被描繪為越來越熱門的科技新寵:從快遞配送到商務航拍,從環境監測到應急救災,無人機尤其是消費級無人機大有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人人都值得擁有并且樂于擁有。確實,近年來經過大疆、Parrot、3DRobotics等公司不斷的努力,具有強大功能的消費級無人機價格不斷降低,操作簡便性不斷提高,無人機正快速地從的軍用設備轉入大眾市場,無人機“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普通民眾手中的玩具。
但是,當越來越多的無人機在天空飛翔時,一系列的安全隱患也隨之而生,例如碰撞、網絡襲擊、甚至是恐怖行為。與此同時,無人機制造商、擁有者、飛控師,以及無人機銷售和服務相關的企業也都暴露在風險之中。
尤其是無人機“黑飛”事件層出不窮。上月,國內好幾個機場繁忙的航線頻遭“不速之客”入侵:2月2日,國航CA1918航班在四川綿陽機場跑道上方遭遇無人機;2月5日,云南昆明長水機場發生兩起無人機闖入機場凈空保護區事件。
據《2016中國無人機行業發展報告》顯示,從事無人機行業的企業有1200多家,其中規模比較大的有160多家,總產值超過320億元。然而,目前大多數情況下,無人機的使用都處于使用者沒有資質、也未取得飛行許可的“黑飛”狀態。
“黑飛”事件,使得不少無人機企業被迫調整旗下無人機在機場附近的禁飛和限飛區域的劃定,而這一調整對于航拍公司等影響頗大,這意味著所有的航拍計劃必須繞過凈空區。擴大禁飛和限飛區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無人機公司對于商業利益的追求。
更有甚者,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黑飛”造成嚴重事故,不排除監管機構采取“一刀切”管控方式。而對任何產業而言,“一刀切”的管理辦法都可能傷害產業發展。
C下一站往哪飛?
行業無人機市場“空間太大了”
受到裁員風波以及安全監管問題的影響,如今無人機市場正在進入洗牌期。盡管在外人看來無人機進入低沉期,但業內人士表示,洗牌對于行業來說并不是壞事。
大疆副總裁徐華濱坦言,經歷了初期成倍成倍的銷售增長后,基數擴大使得大疆收入增速減緩成為一種必然;但廣闊的行業無人機市場正開始起步,大疆也正在向這個領域投放大量資源。他感嘆“空間太大了”。
所謂行業無人機,是指區別于消費級航拍無人機的,功能較為復雜,滿足特定行業特定需求的無人機。目前常見的應用領域包括專業級的電影拍攝、農業植保、設備巡檢等等。調查機構IDC曾預測,預計到2023年,我國民用無人機各細分應用領域的市場份額分別為:消費級及航拍無人機市場200億元,農業植保硬件銷售160億元,農業植保服務485億元,巡檢、森林防火、警用安防等領域共計131.9億元,合計976.9億元。
雖然大家普遍看好商業無人機在農業中的應用,但事實上其增長并未達到預期。Gartner資深分析師范霍伊認為,未來工業領域的應用將占到商業無人機市場的30%。至于經常占據頭條的送貨無人機,現在離成功還差得遠呢,到2020年它們恐怕只有1%的市場份額。“我們認為送貨無人機會先在B2B市場找到自己的位置,特別是負責公司內部的輕物流。”
關于無人機的發展前景,有業內人士預測,未來無人機行業的發展格局將更加細分化,會有若干家大型公司技術和行業標準,其余中小企業將會轉型成應用層面的公司,分工也將更加明確。
黎明之前,黑夜猶暗。對于以概念吸引投資而研發的無人機企業,如果發展方向不明,技術瓶頸沒突破,隨時面臨倒閉的危機。(原標題:飛起來容易 飛得好很難 無人機遭遇“二年級”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