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媒體導讀】“世界圍棋人”柯潔兩場連敗于AlphaGo又勾起人們對人工智能(AI)的熱議。曾創造了60連勝的AlphaGo似乎已經成了圍棋界的“神”,而大多數看客焦急等待的似乎只是又一場人工智能意料之中的勝利。
中國《“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機器人產業規劃(2016-2020)》的出臺、中國“十三五規劃”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工程項目,將極大提升中國人工智能市場的供給質量。同時,以百度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已經充分認識到人工智能的未來前景,紛紛開展大規模的投入和布局,也將充分刺激中國人工智能市場的活躍度。2016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達到255.6億元,預計2019年將達到514.2億元,未來三年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6.2%。
人工智能市場
1.智慧城市的建設將為AI市場創造巨大空間
智慧城市的發展將在安防、交通監控、醫療、智能社區等多個領域全面刺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尤其是以機器視覺為主的各類感知處理設備。截至2016年底,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數量已經達到597個,智慧城市的建設以及產品應用的推廣,都要以機器學習為依托,未來,各行業的應用需求以及消費者升級發展的需要將有效激活人工智能產品的活躍度,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發展。
2.邊緣計算的爆發將快速提升AI產品滲透度
所謂邊緣計算,是指設備能在本地化實現初級的人工智能功能,例如智能攝像頭識別,服務機器人語音對話芯片等。目前,智能硬件對運算實時性和低延時性的需求越發嚴格,而依靠傳統的云計算平臺上的深度學習功能,很難滿足大量爆發的產品需求。因此,針對邊緣計算的設計開發正在成為各大廠商的新焦點。在過去的人工智能發展中,GPU的高速計算性能為其奠定了天然優勢,而隨著新一輪邊緣計算的需求爆發,基于FPGA、ASIC等體系的設計模式也在逐漸成熟。未來將形成邊緣計算和云計算雙軌并行的人工智能計算范式。
3.新興AI機遇點加速凸顯
目前人工智能產業鏈的數據支撐環節,依然存在數據流通法律法規缺失,高價值數據難以得到有效利用的問題;在感知環節,仿人體五感的各類傳感器都有成熟產品,但缺乏高集成度、統一感知協調的中控系統,對于各個傳感器獲得多源數據無法進行一體化的采集、加工和分析。
未來的新興AI點也逐漸凸顯,主要發生在軟件集成環節和類腦芯片環節。一方面軟件集成作為人工智能的核心,算法的發展將決定著計算性能的提升。另一方面,針對人工智能算法設計類腦化的芯片將成為重要突破點,不論是NVIDIA的Tesla P100,IBM的TrueNorth、谷歌的TPU,還是中科院的寒武紀,都試圖打破馮·諾依曼架構,依托人腦模式構建出更快更適用的新體系,而這將為人工智能未來的良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4.機器視覺、深度學習等環節將成為投資熱點
圖像識別的技術成熟度低于自然語言處理,為新興企業從軟件技術為突破帶來了機遇,在軟件圖像識別領域,尤其以face++和格靈深瞳兩家為代表,通過招攬研發人員在短時間內迅速脫穎而出。而中國人工智能市場中自然語言處理屬于技術成熟而且高度競爭狀態,科大訊飛占據了國內語音識別領域70%以上的市場,并且多年的技術積累已經在語義分析等領域具備了一定技術壁壘。同時,百度、阿里、騰訊依托技術優勢都對語音市場虎視眈眈,因此,語音識別領域已經較難切入。
同時,前瞻性的對具價值且臨近爆發期的技術點進行投資是回報率高的,深度學習作為2006年重新提出的神經網絡算法,已經為人工智能產業刮起了強勁颶風,AlphaGo的成功核心的價值就歸功于它。深度學習正處在面臨爆發的臨界點,各大公司紛紛在跑馬圈地,距離未來預期全面部署7年時間。國內而言,互聯網廠商紛紛推出深度學習云平臺(阿里DTPAI、百度大腦)、硬件廠商則忙著推出深度學習一體機(中科曙光聯手英偉達推出XSystem、華碩攜吉浦迅推深度學習一體機ZenSystem),一場本地化和云端化的爭奪正在上演。雖然背負著不同的利益,但就未來而言,云計算和開源化仍將成為主流,也是更能推動技術進步的模式。因此,基于云平臺的深度學習的投資價值不言而喻。
5.AI價值曲線—未來3年內語音識別迎來快速商業部署
人工智能價值曲線
通過利用機器學習技術進行自然語言的深度理解,一直是工業和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在人工智能的各項領域中,自然語言處理是為成熟的技術,由此引來各大企業紛紛進軍布局。國內外代表產品有蘋果Siri、谷歌Allo、微軟Cortana、百度度秘、訊飛語音云等,產品在語音識別的準確度上已經達到95%以上,基本可以應對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各項需求。各大公司也在積極部署針對不同方言的商業化產品。在未來3年內,成熟化的語音產品將通過云平臺和智能硬件平臺快速實現商業化部署。
原標題 中國AI市場全面爆發,新興機遇點不斷涌現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