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展覽網 媒體導讀】現如今,隨著互聯網技術及各種智能科技的快速發展,我們所生活的時代變得愈發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這一方面雖然有效推動了我們的生產和生活,讓其變得更加輕松、簡單與便捷,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人們的信息逐漸透明化和公開化,讓大家的個人隱私暴露在被非法竊取、售賣及擅用的危險之中。
個人隱私與信息泄露令人擔憂
日前,根據我國工信部發布的《2019年季度電信服務質量通告》顯示,在今年一季度抽查的100家互聯網公司中,就有18家企業存在未經用戶同意擅自收集或使用個人信息的情況,一些軟件如餓了么、小紅書等赫然在列!人們的個人信息和隱私正遭受嚴重威脅。
而實際上,除了這些被抽查、發現并通報出來的存在非法收集個人信息的軟件外,一些“沒有問題”的軟件同樣也在收集用戶的信息和隱私,只是它們收的“光明正大”。因為人們在申請這些軟件之前,會“不假思索”的就勾選相關隱私協議,然后填寫各種個人資料,在不知不覺間便將自己的信息進行了“出賣”。
雖然這些軟件獲取信息與隱私的途徑是合法的,或是你自愿的,但終的結果仍然是你失去了對自己信息的掌控權。此外,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智能技術的迅速崛起,眼下人們所泄露的內容也不再于姓名、年齡、照片、住址、財政情況等傳統信息,諸如指紋、聲紋等生物特征信息也日漸成為“香餑餑”,這無疑讓信息泄露的形勢愈發嚴峻。
三大舉措可保障信息免受侵害
據有關資料顯示,自2011年以來,我國已經有超過11億互聯網用戶的隱私信息遭到了泄露。這些信息主要是被個人非法竊取或企業“監守自盜”的方式泄露和轉賣。在這樣的形式下,預防和懲治隱私泄露行為,保護公眾個人信息已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那么,究竟要如何做才能保障人們的隱私和信息免受侵害呢?
首先政府要加強隱私保護立法,對侵犯隱私信息進行嚴管、嚴懲和有效規范。在近兩年來的時間里,國內外包括臉書、谷歌、亞馬遜、推特、百度等企業都曾被爆出數據泄露問題,令人們對個人隱私保護格外擔憂與重視。針對這些事件,歐盟通過了號稱“*嚴”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以管控企業的數據安全問題;我國也發布了《關于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的公告》,建立健全個人信息保護機制。從法律層面對個人隱私和信息進行保護,國內外正在加速行動。
其次企業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對用戶隱私要有合理的認識。比如在去年三月的時候,李彥宏一番“中國用戶愿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和效率”的言論,顯然便是對用戶隱私“有所誤解”,也因此遭受到了社會大眾的猛烈抨擊。對于企業來說,主張營利沒有錯,但不能以犧牲用戶隱私為代價,不能誘導、欺騙和強制用戶出賣隱私,更不能替用戶擅自做主肆意處置隱私信息。只有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和企業觀,才能從源頭防止企業對用戶隱私的不法侵害。
后用戶也要樹立良好的個人隱私信息保護觀念,不能隨意或糊涂的出賣自身信息。隱私信息對于個人來說十分重要,一旦遭到泄露可能對人身安全、個人生活、財產安全等造成嚴重危害。因此,用戶需要對隱私有重視,同時也要對竊取行為注意防患與保護,不要為了貪圖一時之利而出賣隱私,也不能稀里糊涂就出賣自己的個人信息。隱私保護的后一道關卡,還需要用戶自己來把守!
此外人工智能技術也值得信賴
當然,除了上述三大主體的預防與保護措施之外,對于隱私泄露問題的防治我們也可以依賴人工智能。很多人可能會問,人工智能自身都有可能遭受黑客入侵,自身安全都沒法保障,又如何保護人們的個人數據與隱私安全呢?
其實,拋開企業的對人們隱私的侵害之外,個人信息遭受到的威脅是個人竊取,比如黑客。平時,由于黑客們進行網絡攻擊和信息竊取形式的不斷變化,人們要防止數據泄露或追蹤源頭普遍會面臨復雜的防御、溯源過程,終往往因為算力不夠而任其“逍遙法外”。但如果有了人工智能的助力,其強大的算法實力能夠迅速對病毒或異常事件進行排查與篩選,通過及時反饋和處理,將有效保護企業與個人的數據信息安全。
事實上,將人工智能用作信息安全領域的強大助手,目前已經在不少企業間成為了共識。比如IBM就曾將人工智能系統“沃森”應用于網絡安全防護之中,而谷歌也開發了相關AI加密算法,用于防范外來入侵,并通過深度學習來不斷提升防范水平。由此可見,只要將人工智能合理的應用,企業與人們的信息安全也可有所保障、固若金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