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展覽網 企業關注】7月9日-11日,“智聯世界 共同家園”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云端峰會在上海召開。這是一場極為特殊的相聚,超過500位嘉賓以“云端”方式參加;這是一次提振信心的亮相,人工智能不僅是防控疫情的援兵,也是經濟復蘇的“后手”。在10日“智聯萬物 慧城新篇”未來城市論壇上,新加坡工程院院士、佳都科技高級副總裁兼智能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德紘“云”帶來了《交通出行、信息互聯與智慧城市》的主題演講。
李德紘在演講中表示,新冠疫情使城市交通出行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各城市地鐵先后采取了力度不一的調整措施,如全城停運、部分線路停運、部分車站關閉、縮短運營時間等,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顯著下降。以廣州為例,廣州復工第一天2月10日客流126.7萬人次,對比2019年日均客流900多萬人次減少了近八成客流。由于公共交通的調整,大多數人對公共交通工具安全性的擔憂,以至于非接觸時期交通需求模式發生變化,個體出行模式偏好顯著增加。
在此背景下,許多地方多措并舉,提升疫情影響下公共交通出行安全性,降低疑似患者出行概率,降低出行者間傳染概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敏捷響應能力,提高了公共安全危機下的動態適應性。”李德紘院士說到。各類小程序的快速開發應用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留痕與追蹤遇到的問題。數字化措施提高了個人信息收集效率,體現了數字技術的快速響應力和化零為整的能力,為公共安全危機下的快速分析應對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佳都科技在疫情中也充分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研發了系列疫情防控產品。其中,A.I.智能體溫人臉追蹤監測產品,在無需改變現有客流通行方式情況下,利用“A.I.+紅外熱成像”技術,通過前端紅外相機鑒別出人群中每個人的溫度,實現“無接觸式遠距”體溫監測,滿足公共場所高密度人群中精準篩查、高效通行、安全可控的需求。
“從這次公共危機中,我們可以發現面向城市公共交通防疫管理辦法,數字化、精細化程度有待提高。”李德紘表示。數字化、精細化提高動態流量控制,可以量化客流增加對疫情控制的影響程度。大數據統計出行者接觸概率時空分布規律,比較分析不同客流管控措施的效果,為管理部門提供精細化客流控制方案建議。此外,面向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統,數據庫升級將催生新的管理和服務模式。多模式公共交通間的信息互聯將使得城市交通數據庫進行全面升級,讓交通大數據分析擁有更全面更細致的可能,打通信息交互渠道將促進整個城市公共交通資源的整合。
展望未來,李德紘說道:“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提高城市交通系統韌性,局部化、無人化和輕量化的出行方式的構建,將是解決城市交通韌性問題的主要關鍵方向。”局部化即是城市空間形態呈現小單元標準化生活圈發展格局,以提高生活需求可達性,減少居民出行距離。交通工具自動駕駛、交通設施自動監控和維護、交通管理智能化,以交通無人化、智能化提高城市交通系統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減少不必要的出行,可通過線上業務轉移以支撐。減少交通工具內的交叉接觸,可通過預約定制出行等手段以精細控制滿載率,形成輕量化出行。
城市的動能需要交通系統來達成,城市是個有機體,必須要與時俱進。新冠疫情帶來了審視城市交通系統布局的機會,也帶來了更多啟示。通過“三化”來進一步構建實現城市交通系統的韌性,才能讓城市可持續發展,讓城市慧變得更好。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