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展覽網 焦點新聞】近日,央視新聞報道了一則新聞:在某些網絡交易平臺上,只要花2元錢就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而5000多張人臉照片標價還不到10元。
人臉識別安全隱患問題再次引人擔憂,如何在確保公共安全、個人權益的同時促進人臉識別應用相關新科技的發展,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探索。
換臉和面具能騙過人臉識別?
今年,警方破獲了兩起盜用公民個人信息案,*利用“AI換臉技術”非法獲取了公民照片進行一定的處理,在通過“照片活化”的軟件生成動態的視頻,從而騙過人臉識別核驗機制并實施*。
不法分子通常會在網絡上購買包含個人信息的人臉照片,再利用某項技術騙過人臉識別,而照片主人不僅有可能遭遇精準詐騙,蒙受財產損失之外,而且有可能因自己的人臉信息被用于洗錢、涉黑等違法活動,而卷入刑事訴訟。
除了“AI換臉技術”,美國圣地亞哥的一家人工智能公司用高清3D面具和照片,在世界多地欺騙了人臉識別系統。科研人員對著手機的攝像頭放上3D面具,然后進行光線、色溫以及角度的調節,通過幾次比對后,手機成功解鎖。能騙過人臉識別的3D面具通過3D打印技術就可以制作出精度尚可的人臉面具或頭套,其成功率高達3成。
人臉識別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但是科技的兩面性是使用科技的人所選擇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漏洞實施違法行為,侵犯了公民隱私,危害著公民利益。
人臉識別面臨哪些問題?
1.數據隱私:數據隱私是現階段人臉識別技術普及推廣面臨具有挑戰的障礙之一。當系統掃描人臉時,會自動生成數據保存在后臺,但是數據處理和存儲方面復雜性提高,也就是說將面臨著被第三方訪問的風險,如果受到黑客攻擊導致數據泄露,隱私將遭受侵犯。
2.缺乏監管和規章制度:目前由于缺乏相關監管,大部分人臉識別系統在沒有法律和監控部門審核下進行運行,這使其面臨風險。雖然有部分人試圖改變現有的情況,但至今仍然沒有更好的監管或法律進行管制,這也是目前對人臉技術存在質疑的原因之一。
3.識別難度:由于人臉表情豐富,人的臉上分布五十多塊面部肌肉,這些肌肉的運動導致不同的面部表情,加上年紀增加,導致面部肌肉松懈和皺紋的形成都會使人臉結構發生改動,因此人臉具備多樣性,無法達到性的核驗標準。
如何提高人臉識別的安全性?
通過預防性制度來確保科技創新與應用的安全邊界,是與科技進步同等重要的事情。
在技術層面上,簡單的人臉識別只需要采集人臉的6個或8個特征點,把人臉識別采集的復雜性提高,提取人臉的數十乃至上百個特征則能實現人臉的“性”,提高使用人臉解鎖、“刷臉”支付等應用的安全性。此外,目前已經研發出了專門針對生物特征的活體檢測技術,可有效識別掃描對象的生命體征,大大降低了識別系統把照片或面具當人臉的風險。
在監管層面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在2020年4月28日正式發布了《信息安全技術 遠程人臉識別系統技術要求》,該標準是全國使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身份鑒別的網絡安全國家標準。從滿足個人信息安全保護與信息安全總體要求出發,充分考慮當前人臉別系統創新發展需求、用戶接受度和技術成熟度現狀,并結合我國當前的信息安全技術的發展水平,使利用人臉識別系統進行身份驗證有標準可循。
在政策標準規定加持下,有關政府部門仍要加強相關監督,企業繼續堅持提高人臉信息的安全保護,讓人臉識別技術大程度地發揮積極作用。
結語:人臉識別的隱患問題逐漸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國家逐步出臺相關政策法規保護公民的信息隱私安全,企業也加快技術研發與升級的腳步。整個社會共同努力讓科技在陽光下發展,竭盡所能保護好“每一張臉”。
(本文根據央視新聞、中國安防行業網整理,安防展覽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