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展覽網 企業關注】2020年國內智能交通總體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整個行業似一池溫水,即便在新基建和交通強國的政策出現后,看似也沒有很大的波瀾。2021年,試溫國內智能交通,余溫未卻,壯志猶存。筆者嘗試整理2020智能交通特征標簽,希冀行業自省,創新圖興。
1、 內卷化
內卷化(involution),又譯為"過密化",由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提出,根據吉爾茨的定義,"內卷化"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后,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2020年,在我國的智能交通領域,這種內卷化現象由于疫情的沖擊和企業生存的迫切需要越發顯得嚴重。君不見,某地的智能交通項目,往往引來眾多智能交通廠商互相壓制、互相摧殘,不見這個智能交通項目會如何給當地帶來真正的技術提高、效果改善和服務提升,反而行業內部為了拿下該項目,內耗嚴重,商務成本過高,導致項目實施效果十幾年如一日裹足不前,甚至技術水準倒退。
2、 時髦化
2020年智能交通延續趕時髦的節奏,從“大腦”鋪天蓋地用到交通領域后,“上帝視角”、“上帝之手”、“小腦”、“腦干”、“視網膜”、“神經元”、“萬物互聯”、“AI地球”等博人眼球的新詞絡繹不絕。究其根本,這種做法利用了人們往往注重時髦表象的心理,因為時髦能夠用表象吸引你的注意。順便說一句,時尚就是經過商業包裝的時髦,時尚的東西都會過時,當時僅僅是因為一小部分的人認識什么好賣而已。“時髦”的人喜歡模仿,但是沒有什么模仿的東西是永恒的。對于那些能夠影響幾代人的踏實認真做交通的人,趕時髦的人終都會覺得有必要模仿他們的行為。
3、 IT化
得益于智能交通系統的英文簡稱ITS,現在很多地方真的把智能交通項目做成了IT集成項目。筆者看過不少的招標文件,冠以XX智能交通系統建設之名,文件內容里卻到處充斥著采購服務器、定制海量數據池、租用高性能云計算平臺等IT硬件清單。當然建設智能交通系統本身需要這些“大物移云”的IT設備的支持,但是如果受這些IT計算機輔助設施的綁架,不去做真正實現交通系統功能實現和集成提升的實事,就真的把ITS做成了ITs。
4、 全能化
2020年智能交通又強化了一個標簽---“全能化”。以全息感知、全面融合、全程跟蹤、全時響應、全鏈共享、全民服務等全能交通口號的提出為代表,儼然將智能交通打造成了緩解城市擁堵、建設智慧城市的全能選手。在十全大補的美好愿望下,城市建設不斷的增加各種遠距離全天候的交通檢測器、各類炫目多彩的交通情報板、各款只能通信的車路協同RSU,把原本就空間十分有限的交通基礎設施通道,變成了更加擁擠的野外電子競技場。
5、 迷蹤化
迷蹤拳是一個古老的中國拳種。據史料記載,它出自少林。相傳,宋代的周侗精習此藝,其弟子林沖、盧俊義也是習練此拳的高手。迷蹤拳的行拳路線復雜,有如"蜘蛛巢狀",具有可以瞞敵眼目的獨特步法。2020年的智能交通也出現了迷蹤拳的復雜路線特點。筆者曾看過不下多套所謂智能交通總體規劃、上層規劃等文件,滿篇找不到有關解決交通核心問題的答案,反而在端邊云架構、邊緣計算、云平臺、5G通信、智慧燈桿、發光標志等外圍技術和設備上大張旗鼓,真正的智能交通建設逐步迷失其原本的宗旨,稍有不慎,交通智能化的本心就容易融化在交通強國的熔爐里。
6、 生態化
2020年很多從事智能交通的公司都在積極打造自己的生態系統,其中不乏以BATD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他們進行生態化的主要目的是打通行業的全鏈條,積極進入交通行業,快速參與智能交通項目。不可否認,這種生態化的模式有助于交通行業內部各個環節的快速協調、靈活合作,多方響應,從一定程度上,能夠促成業內的各家企業發揮各自的優勢,融合行業的能力,做成相對完整的智能交通系統建設項目,其作用是積極的。
7、 標準化
隨著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民政部聯合下發的《團體標準管理規定》【2019】1號文件的通知要求,鼓勵社會團體制定高于推薦性標準相關技術要求的團體標準,鼓勵制定具有水平的團體標準。與國家和行業標準不同的是,團體標準是通過市場機制產生的標準,團體標準具有自發性、主動性、利益一致性,充分考慮市場的需求,強化市場在標準化和創新中的作用。該文件的出臺大大提升了社會團體積極制定行業標準的熱情,據筆者不完全統計,2020年各級社會團體出臺了141項有關交通的團體標準,2021年,團體標準有望成為智能交通領域新的競爭領地。
8、 協同化
2020年的噱頭,當屬自動駕駛示范區的不斷建設和推出。雖然其長期效果尚有待驗證,但其建設模式中的車路協同、車車協同的協同模式,其實為智能交通系統確認了一條道路。另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京津冀雄安一體化建設,以及長三角、珠三角、川渝雙城等不同區域城市協調建設的需求,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中的不同信號控制系統之間的協同需求、高速公路領域里ETC擴展應用建設需求、高速公路與城市交通銜接應用需求等,這些都需要智能交通領域的系統化、協同化。
9、 專業化
或許是傳統交通企業和從業人員的抵制呼聲不斷,或許是新技術尚不成熟,沒有收到當時允諾的效果,但更多的是對交通工程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一知半解,導致由外行業所包裝精美的智能交通系統還是褪去了部分光彩奪目的外衣,回歸到了交通的本質---還是要運用交通工程的專業知識來解決交通問題。當然我們要感激來自交通行業外部的“鲇魚效應”的沖擊,給了交通專業本身更多的自知之明,也給交通行業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10、 “蛻”變化
2020年疫情給交通行業的很多企業帶來了深思,外界環境的變化改變了交通行業的生存環境。很多傳統的智能交通企業認識到了需要內部結構優化,努力自身蛻變,以“蛻”為進來促使自身重生和發展。例如開放內部的硬件、軟件系統,集全社會智力優化交通控制算法和軟件;積極主動嘗試新產品研發,圍繞車路協同+的交通新設備不斷推出;走出自身的“舒適區”,勇于挑戰來自互聯網和IT行業的沖擊。
結語
在2020開年的文章中,筆者曾認為2020年是交通大腦的建設元年,從了解的信息來看,各地交通大腦的開發工作沒有停止,而且可喜的情況是,確實是在做與交通有關的大腦。那么2021年,我們是不是可以暢想一下,除了交通大腦部分功能上線試用,2021年或可成為智能交通行業的“微進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