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展覽網 時事聚焦】 十三屆全國人大*會第三十次會議20日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

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不得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大數據殺熟,對人臉信息等敏感個人信息的處理作出規制,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投訴、舉報工作機制……這部專門法律充分回應了社會關切,為破解個人信息保護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其中,對大數據殺熟立法的消息,令不少網友拍手叫好!其實早在2018年,大數據殺熟就曾引發熱議,此前,我國擬針對大數據殺熟立法的消息一出,又讓“大數據殺熟”沖上了關注熱點。那么,什么是大數據殺熟,它有哪些套路呢?先隨小編一起簡單了解一下大數據殺熟!
大數據殺熟,是指商家利用繁復促銷規則和算法,實行價格混淆設置,吸引計算真實價格困難的消費者。導致同樣的商品或服務,不同用戶看到的價格或搜索到的結果不同,從而導致用戶權益受損的現象。
“殺熟”常見套路:1)根據地理定位“下手”。如果你附近的商場少,那么你的比價就不方便,因此加價你也得買。如果附近沒有大型超市,你會發現日用品的價格都貴到出奇;如果平臺發現你還住在“富人區”,那么對不起了,加價沒商量。2)根據消費記錄“下手”。凡是大數據,都能判斷出你是不是經常花錢的主兒,如果是,那么給你加價是無疑了。3)根據搜索的關鍵詞“下手”。你搜索的詞匯、時間、頻率、瀏覽記錄,都會在后臺留痕;你的急需、閑逛、經常購買操作,都會直接影響到下次的價格。
近年來,各地屢有披露,有的樓盤違規收集人臉信息進行大數據分析,對客戶類型進行甄別后“精準營銷”。多家互聯網企業也曾被曝利用大數據分析對不同群體進行差別定價,實行“價格歧視”。北京市消協2019年發布的一項專項調查顯示,超八成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現象相當普遍,且有超五成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廣大消費者苦“大數據殺熟”久矣。
看到這里你或許對大數據沒了好印象,其實不然。大數據本身只是一項技術,可以為我們的生活生產帶來諸多便利。之所以出現大數據殺熟的現象,是商家不良使用大數據,對客戶進行的“殺熟”不道德行為!
大數據殺熟是商家利用大數據的自動化決策功能的一種行為,而自動化決策起先是用來幫助商家優化銷售,提高運營效率的,比如短視頻平臺根據你日常瀏覽視頻停留時間以及點贊、評論內容來分析你喜愛的領域,從而在下次推送的時候推送相關視頻,這對用戶來說其實也是一種便利行為,不用在海量視頻中一個個翻找自己想看的視頻,對平臺來說則增加了用戶的粘度,提高了用戶的體驗度,雙方是互惠互利的。但是大數據殺熟卻是商家為了達到更高的盈利目的,利用大數據對客戶進行差異化定價銷售的行為。“殺熟”之所以會發生,是企業利用了客戶對它的信任,一定程度上是一種不道德的商業行為,這也是為什么國家會立法來管理的原因。
所以說,大數據就像是一把雙刃劍,本身并沒有錯,結果好壞在于用刀之人。
其實為破解大數據殺熟,此前,我國已出臺《電子商務法》、《在線旅游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等多部法規,其中明確強調經營者不可根據消費者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等特征提供商品或服務搜索結果,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侵犯他人權益。隨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又發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2021年年初,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發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對此問題作出相關規定。而此次個人信息保護法對大數據殺熟的相關規定,進一步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網絡空間合法權益,促進個人信息合理利用。
隨著“大數據殺熟”相關法規的頒布與實施,下一步則是需要采取強有效的措施進行打擊,避免科技進步帶來道德滑坡和福利損失。有關建議提出可以從幾點入手:1)考慮建立“吹哨人”制度,鼓勵企業內部舉報大“大數據殺熟”等違規行為;2)加強APP相關的消費者權益保護。發掘“職業打假人”等;3)發展點評、比價、評測等第三方獨立監督機構,強化違規行為的外部監督,補充政府監督;4)建議提高量刑和處罰水平,通過標志性案例的“天價罰單”形成行業警示效應。
|本文據新華社、澎湃新聞等信息整理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