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品牌專欄】“對于一個城市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規劃。”用建筑大師貝聿銘的這句名言,來看如今的“數字之城”建設,仍發人深省。
當下,“建設數字中國”、建設“全球智慧城市”成為全世界的廣泛共識,各地數字城市建設也如火如荼。在新一輪全球智慧城市規劃和建設浪潮中,背后深藏著各類大型企業,他們發揮自身科技能力和聯結能力,為數字化世界帶來更深遠的改變。
在全球多個城市的數字化建設背后,一家公司的名字頻繁浮現,這就是華為。近年來,華為將自身在各行業的數字化實踐和模式總結,將數字中國打造成為全球的樣板。這其中,華為與各類金融機構一起為推動城市金融數字化建設所做的貢獻尤為亮眼。
在各地“數字之城”建設背后,都有哪些力量在推動?科技公司與金融機構又承擔了怎樣的角色?在數字城市建設過程中勇立潮頭的“數字之城·上海”,提供了一個值得研究的樣本。
01、“數字之城”建設,數字金融不可或缺
當前各行各業最大的變局,是新一輪數字化革命全面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其中,以5G、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加快實現萬物互聯,帶來無限創新潛力。
對于城市而言,衡量一個城市發展的標準有很多,從根本上取決于城市建設的理念、基礎和格局,一個明顯的變化是,科技在城市建設上占的分量舉足輕重。可以說,未來城市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深度融入數字化,進而全面提升城市的運行效率。
始終站在改革浪潮之上的上海,如今站在“數字之城”的浪尖。《關于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意見》顯示,上海提出到2035年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
在“數字之城”建設中,離不開功能完備、產品豐富的金融系統,金融業的數字化變革,將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的數字化轉型發展。因此,在上海新一輪數字化浪潮中,數字金融也迎來發展機會。
對于上海經濟而言,金融行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金融業已成為上海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去年上海實現金融業增加值 7166.3 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18.5%,占全國金融業增加值的8.5%。更為關鍵的是,作為全球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要素市場最齊備的城市之一,上海集聚了無數全球金融機構、各類交易市場和一批關鍵的金融基礎設施,與全球金融機構聯結廣泛,近年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輻射力和全球影響力持續增強。在英國智庫Z/Yen集團2021年3月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 29)中高居全球金融中心第三位、國內城市第一位。
在助力上海打造數字化底座的過程中,賦能金融機構是重要一環。于是,華為運用自己科技優勢,聯袂上海金融行業,推動數字之城上海的金融數字化轉型,進一步助力打造上海“國際數字之都”的城市名片。
02、如何助力上海金融機構數字化
“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
“數字之城”的大規模落地,離不開為各行業數字化升級提供創新金融服務。同樣,金融機構也需要加強智慧化轉型升級,提升生產、生活場景的效率,引金融源頭活水通達實體經濟最需要的地方。
對于上海而言,目前在推進的經濟數字化轉型中就包括了建設“金融新科技”。因而與各個行業龍頭機構的合作,有助于提升數字金融的落地效率。
作為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懂行人”,華為基于對金融行業客戶需求的深刻理解,通過在金融領域多年的技術研究,更好地為金融企業提供安全、穩定、可靠的服務。
在銀行業,“物的銀行”是2020年華為與浦發銀行共同打造的數字化名片,雙方通過探索打造未來數字經濟形態下的新型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將銀行直接服務對象由“人”延伸到“智能物”。
在物流倉儲數字化的趨勢下,浦發銀行與華為通過前端部署智能物聯網設備,引入AI能力和多維度數據的校驗,將普通倉庫轉變為“金融倉”,將金融服務的觸角延伸到倉庫的現場管理與業務流程中,以激活數十萬億的動產融資市場空間。“浦慧云倉”解決方案應運而生。
當下,超大規模的銀行業務,帶來對銀行網絡的超高要求。數據中心網絡作為承載核心業務的基礎設施,在網絡流量和用戶數據極速增長的情況下面臨著較大挑戰。
今年,交通銀行和華為探索了全面資源池化首次實踐,開啟智能數據中心網絡新紀元,高效準確的網絡部署,解決了交行網銀系統承載業務日益多樣化、上線速度要求越來越快帶來的部署壓力,讓網絡配置“不出錯”、“不怕錯”,在增強了網絡架構靈活性和可靠性的同時,全面提升了生產效率。
綠色金融課題探索中,助力新能源車的推廣是一個大方向。當馬路上綠色車牌的新能源車越來越多,當充電樁設施越來越普及,如何借助ICT技術的力量,實現海量充電樁設施高效管理和新應用的快速上線?
在這樣的背景下,華為與中國銀聯攜手,深入分析研究新能源汽車充電支付現狀。2020年4月27日,銀聯無感支付充電業務在深圳龍華清榮充電站正式上線,這一創新采用了銀聯“物聯網+無感支付”技術,基于華為硬件芯片技術開發出首個支持無感支付的銀聯物聯網邊緣計算受理解決方案,打造智能、安全、便捷的充電支付解決方案。
另外,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驅使下,證券公司原有數據倉庫面臨存儲容量擴展困難、生態封閉等問題,已成為制約業務創新發展的瓶頸。
2018年5月,海通證券與華為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率先啟動基于華為鯤鵬全棧技術的新一代數據倉庫的建設。分布式高性能數據倉庫滿足金融證券業務高要求,實現了更加快速的數據分析,助力營銷效率提升,同時更好的滿足客戶服務、風險合規、運營管理、財務管理以及監管報送等應用系統對數據時效性、準確性的需求。
另一家大型券商國泰君安和華為聯合發布的組裝式智慧財富管理體驗中心解決方案,通過標準化、輕量化、組裝式的創新云化IT基礎架構解決了那些長期困擾券商的問題,打破了傳統營業部的場所限制,同時實現線上線下開放融合,借助5G+VR應用的落地,新終端則成了財富管理體驗中心的新觸點。
從這一系列案例中可以發現,華為引領的數字金融的探索,為數字金融帶來新的價值:一是推動數字金融與產業金融的融合;二是推動數字金融與“數字之城”的基礎搭建;三是幫助金融機構建立與業務戰略深度互鎖的數字化戰略,合力激發創新。
可以說,在數字上海建設和上海金融機構數字化升級的過程中,華為已然成為不可或缺的角色。
03、打造數字金融新生態
數字城市是一個涵蓋多領域的巨大工程,必須有強有力的產業生態提供支撐,需要各行各業的應用廠商去發揮各自的專長,并進行緊密協作才能成功。在中國信通院來看,“跨行業協作生態共建已成為共同選擇,ICT行業巨頭集聚產業鏈關鍵環節”。
實際上,這些年華為在城市、金融、交通、能源等行業,深層業務的數字化轉型實踐,正在不斷釋放新成果與新價值。華為基于自身在物聯感知、5G、人工智能方面的領先優勢,打造城市數字平臺,深度賦能各類生態合作伙伴。
從覆蓋城市上,除了為數字上海建設帶來源源不斷的解決方案,華為還向200+城市提供了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為北京、深圳、天津、蘇州等大型城市統籌規劃,協同建設城市智能體。
從解決方案上,華為將自身在各行業、城市綜合發展的數字化實踐和模式總結,根植深圳、上海及其他“數字之城”建設的標桿,將中國行業發展及城市發展的優秀經驗向世界傳遞,將數字中國打造成為全球的樣板。
多年的實踐中,華為已經成為“數字中國”的重要建設者。從數字華為到“數字之城”,再到數字世界,華為通過與企業、政府以及區域到共創,已經為數字世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底座。目前,華為聯合合作伙伴為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城市提供了智慧城市解決方案。
越來越明顯感受到的一個變化是,華為不是簡單的提供技術方案的角色,而是深度融入很多客戶的場景里,與眾多機構建立了很深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在大量行業場景里進行深耕。
“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這是華為數字世界建設的愿景和使命。相信他們也會幫更多城市、更多機構建設起數字化的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