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時事聚焦】5月6日,中共*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實現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這一目標。這是智慧城市又一重要文件,指明了未來五年我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方向。從城市到農村,再到縣域,智慧城市建設越來越全面。
為什么要發展智慧縣城?
首先從縣城本質上來說,作為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城是城市與農村連接的橋梁,對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在數字中國戰略下,智慧城市建設從早期的中心城市、地級城市為主,逐漸向縣域一級下沉。在數字經濟驅動下,加快縣域級城市智慧化、數字化建設,可以加速農村與中心城市的接軌,從而推進全國城鎮化的建設。
其次,從社會發展來看,以往大城市是農村人口流動的主要方向,不少人進城打工,在城市安家落戶,但近年來,隨著城市人口的飽和,在大城市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生活成本越來越高,想要安家落戶也變得越來越不容易。因此,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退而求其次,到縣城發展。又或者在大城市工作,在周邊的縣城安家落戶。
另外,我國一直在提倡共同富裕,就是要以點帶面,以一個經濟中心,帶動一圈經濟發展。從國家推進城鎮化進程的角度看,就是要以中心大城市的發展來帶動周邊小城鎮的發展。如,以一級城市“北上廣深”為中心,我們發展出來京津冀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在經濟圈內,諸如南京、杭州、珠江、天津等城市也走在了全國城市發展的前列。
當一二級城市紅利向三四級城市蔓延,縣域級城市的發展也迎來了春天。
未來智慧縣城市場將超過萬億規模
小編的家鄉就是一個縣級市,近年來家鄉的發展歷歷在目,數字化,智慧化飛速發展。城市高樓拔地而起,道路交通縱橫交錯,產業經濟多樣發展,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員的前來打工創業。與此同時,數字化腳步與鄰近大城市比肩。數字經濟、智能交通、智慧政務……緊跟潮流,即便回到鄉下農村,也不會有太大的城市落差感,反而會有一些遠離了城市喧囂與緊張的安逸感。
其實,我國一直在推動縣城經濟的發展。早在2020年,國家發改委就發布了“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的系列通知,其中包括“有序推進縣城智慧化改造”。2022年3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2022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的通知,其中也提出要加快推進新型城市建設,提升智慧化水平。由此可見,縣域已經成為新型城鎮化備受關注的戰場,將是未來智慧城市建設工作的主要發力方向。
據了解,我國目前有2844個縣級行政區(963個市轄區、375個縣級市、1335個縣、117自治縣、49個旗、3個自治旗、1個特區、1個林區)。然而,當前在建智慧縣城的比例還很低,全國只有不到32%的縣區有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縣城。如果按每個智慧縣城建設投入3-10億元來估算,未來智慧縣城市場將超過萬億規模。
與智慧城市建設相比,智慧縣城建設有何不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與城市智慧建設相比,縣城智慧建設需考慮更多實際問題。
我國縣城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個體之間千差萬別,相較于智慧城市建設需要考慮的城市之間的差異,縣城之間的差異變化范圍更加寬廣,需要來考慮的變化因素更加復雜多樣。
此次發布的《意見》中,將我國縣城被分為五大類:大城市周邊縣城、專業功能縣城、農產品主產區縣城、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人口流失縣城。《意見》明確提出要科學把握功能定位,分類引導縣城發展方向,并作了具體分類指引,為今后一段時期不同類型縣城建設提供了遵循依據。
從過去智慧城市建設中我們也吸取了很多經驗,這些經驗在縣城智慧建設中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但在實際中還是要根據每個縣城的實際情況,進行差異化對待,堅持“一縣一策”,在建設前要充分考察,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進行。(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員歐陽慧)
從2020年我國已經逐步開始了智慧縣城的推進,此次《意見》的發布將進一步推動,但這并不表示所有縣城要一哄而上,還是應該以多點試驗的方式,建立好示范典型,讓智慧縣城建設之路更加順暢。
當然,縣城的智慧化建設不能為了建設而建設,實現城鎮化、智慧化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服務于人。因此,要充分調動產業、人才、城市三者之間的互動,既要加強基礎服務設施的建設,也要充分發揮產業優勢,實現經濟的增長,進而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優化人才結構,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才能將真正實現城鎮化建設,讓城鎮化的道路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