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焦點新聞】10月,隨著《道路車輛自動駕駛系統測試場景詞匯》國際標準、新版《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國家標準、智能家居Matter 1.0正式發布,我國在自動駕駛、新型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領域迎來多項利好,為智慧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接下來,智慧城市網為您呈現2022年10月智慧城市領域的精彩要聞!
?10月,一大批新規正式實施
10月1日起,國家標準《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第2部分:道路交通標志》、《上海市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條例》、新版《浙江省道路運輸條例》、《河南省養老服務條例》等一大批國家及地方新規正式落地實施。<
查看詳情>
?南京、武漢、長沙獲批創建國家人工智能“先導區”
10月6日消息,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復函江蘇省、湖北省、湖南省人民政府,支持創建南京、武漢、長沙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繼上海(浦東新區)、深圳、濟南-青島、北京、天津(濱海新區)、杭州、廣州、成都之后,人工智能“先導區”隊伍再壯大。<
查看詳情>
?國務院發文進一步擴大政務服務“跨省通辦”范圍
10月8日消息,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擴大政務服務“跨省通辦”范圍進一步提升服務效能的意見。《意見》強調,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要加大業務統籌力度,抓緊出臺新增“跨省通辦”事項的配套政策、實施方案、試點計劃等。各地區要加強對“跨省通辦”任務落實的省級統籌,強化上下聯動、橫向協同,加快實現同一事項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
查看詳情>
?智能家居標準Matter 1.0正式發布
10月9日消息,隨著Matter 1.0問世,智能家居行業迎來重要里程碑,有望從碎片化走向大一統。據介紹,Matter 1.0將支持各種智能家居產品,如照明、窗簾、門鎖、媒體設備、控制器和橋接器等等,利用Wi-Fi復雜的網絡效率,以及連接全球180億個設備的普及性,來實現物聯網設備的愿景。<
查看詳情>
?多地探索智慧停車新路徑
10月10日消息,自《關于推動城市停車設施發展的意見》出臺以來,各地陸續推出相應的地方政策,鼓勵停車產業發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停車難問題。近期,深圳、潮州、成都、青島、南昌等多地積極探索智慧停車新路徑,圍繞新增停車泊位、新建立體停車庫等展開了新一輪部署,開啟智慧停車發展新篇章。<
查看詳情>
?百座大城市名單公布
10月13日消息,隨著《2020中國人口普查分縣資料》公開出版,全國683個城市城區人口數據曝光。據資料統計,全國共有105個大城市,包括7個超大城市、14個特大城市、14個Ⅰ型大城市以及70個Ⅱ型大城市。其中,超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天津、成都、重慶(排名不分先后)。<
查看詳情>
?我國自動駕駛再迎兩大突破
10月18日消息,當前,我國自動駕駛發展突飛猛進,已進入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節點。近日,我國在自動駕駛領域再迎兩大突破,于國家、于自動駕駛產業都有著重要的里程碑意義。一方面,我國牽頭的首個自動駕駛國際標準正式發布;另一方面,我國首次發放城市高級輔助駕駛地圖許可。<
查看詳情>
?新版《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國家標準發布
10月20日消息,《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GB/T 33356-2022)經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委)批準發布,將于2023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是2016年原《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GB/T 33356-2016)發布后首次修訂,適用于新型智慧城市評價工作,并可用于指導新型智慧城市的規劃、設計、實施、運營與持續改進等活動。<
查看詳情>
?“城市大腦”4.0正式上線運行
10月21日,浦東“城市大腦”4.0正式上線運行,這是上海以治理數字化牽引治理現代化、深入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上的又一項重大舉措,進一步推動了浦東全力打造現代城市治理示范樣板的探索進程。<
查看詳情>
?多地發力海綿城市建設提升城市韌性
10月26日消息,海綿城市建設作為一種新興的城市內澇治理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抵御暴雨災害等方面的“彈性”,正日益成為提升智慧城市“韌性”的重要舉措。眼下,隨著各地海綿城市建設的加速推進,一批批“海綿體”項目正快速鋪展開來。<
查看詳情>
?國務院印發全國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建設指南
10月31日消息,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全國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建設指南的通知,分別在2023年和2025年兩個時間節點設立了明確的建設目標。《指南》提出,到2023年底前,全國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初步形成,基本具備數據目錄管理、數據歸集、數據治理、大數據分析、安全防護等能力,數據共享和開放能力顯著增強,政務數據管理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查看詳情>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