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時事聚焦】11月10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河南辛店遺址,歷經三次發掘,發現了中國商代晚期最大的青銅鑄造基地。
除此之外,還有“驚世三星堆遺址”、魯山仙人洞遺址、新密古城寨遺址、仰韶村遺址以及“2020~2021年安徽十大考古新發現”,如“繁昌人字洞早期人類活動遺址”、“宿州靈璧鳳山大道隋唐大運河遺址”、“懷寧縣琚新屋遺址”等等。
隨著數字科技的深入發展,數字考古是文物保護的難得機遇,也是信息時代考古學發展的大趨勢。數字化技術不僅能夠助力考古發掘工作,還可以為科學考古保駕護航,將考古發現數字化,為后續研究、保護和展示提供信息化支持,已經成為文保領域的“黑科技”工具。
那么,當考古遇上“數智”科技,將會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呢?
日前,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取得新進展,金面罩銅頭像、頂尊蛇身銅人像、銅龍等文物驚艷亮相。據了解,此次考古發掘過程中,激光3D掃描+3D打印技術復原出3號神樹原貌,助力文物修復工作,再次為三星堆考古發掘提供了“黑科技”加持。
近年來,3D技術在文博保護及考古領域逐漸推廣。通過3D激光掃描儀,可以在不接觸文物的情況下,快速獲取文物表面三維數據,實現立體造型、局部細節、色彩紋理等的完整展示,最大限度還原文物的原始性、真實性,提升了考古信息采集管理、綜合分析和研究應用水平。
除此之外,電子全站儀、三維定位測量儀、水量測試儀、便攜式顯微鏡、內窺鏡、手持式合金分析儀、便攜式X光機、有機殘留物分析儀、預防性保護體系、環境監測系統、考古智慧云臺以及裝載激光雷達測繪系統的無人機……在考古探測中應用廣泛。
伴隨著物聯網傳感器技術的日趨成熟,將各種傳感器設備應用在博物館或者古建筑的智能監測預警工作中,可以有效對博物館內的文物和古建筑進行智能化監控、定位、跟蹤和識別,提升博物館和古建筑的環境安全信息化監管和風險預測預警能力。
在《“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中,提到:“要大力發展科技考古,提升考古信息采集管理、綜合分析和研究應用水平;加強文物數字化保護,以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藏一級文物等為重點,推進相關文物信息高清數據采集和展示利用。”
實際上,考古發掘并非只是簡單的“挖寶”,更多的是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筆者相信,隨著更多“數智”考古裝備的應用,使考古探測更精準、更高效,最大限度保護出土文物,為文物保駕護航。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