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人類進入電氣化時代以來,雜亂的電線正是日常生活中zui難解決的難題之一。
從超高壓輸電技術到高溫超導體材料的研發,人類在提高輸電效率和改進電線材料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不過,近年來開始有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和相關產業界人士嘗試反其道而行之,希望能夠通過無線的方式來實現電能的傳輸,從而從根本上擺脫對于電線的依賴。zui近,日本科研人員在這一方面就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性進展。
今年3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也運用其他方式,成功地通過電波以無線傳輸的方式,將1.8千瓦的電力傳輸至距離55米外的接收裝置。這一系列試驗的成功標志著,地面上的無線輸電技術已經越來越接近實用化階段。
那么,無線輸電技術的實用化究竟將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哪些便利呢?
*,在*所有用于架設高壓電線的高大鐵塔頂端,都加裝有一個永遠閃爍著紅色光芒的航空障礙燈,用來為飛機等航空器提供飛行障礙警示。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由于這些航空障礙燈本身并不能直接使用高壓電線所輸送的高壓電,而必須在電塔上為其另外單獨架設一條低壓電線以提供電力。
多數情況下,這條低壓電線的長度大致在500米至1000米左右,所提供的電力約為10千瓦,而這與神戶港試驗所達到的輸電距離和能力幾乎一致。因此,目前比較樂觀的估計是,在未來5年之內,無線輸電技術就能夠取代上述低壓電線的架設。
過去,當電塔和高壓電線被地震、霜凍、暴雪等自然災害破壞后,由于搶修電塔和重新架設高壓電線的工程既費力又費時,因此如何盡快恢復斷電地區的電力供應往往成為搶險救災過程中的一大難題。而在未來,隨著無線輸電技術的輸電能力的進一步提高,人們*可以使用直升機將無線送電設備和受電設備吊裝至斷電地區,從而通過無線輸電的方式來實現緊急供電。
此外,當前被視為主要新型能源技術之一的海上風力發電,在未來也*有可能直接以無線輸電的方式,將遠離海岸線的海上風力發電機組所產生的電力傳輸至陸地,而無須鋪設海底電纜,從而大幅削減建設和維護的經濟成本。
實際上,除了上述具體的應用實例之外,無線輸電技術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其有可能在無限廣闊的宇宙空間為*開辟出一條全新的能源獲取通道。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太陽能發電技術也許并不新鮮。從家用的太陽能熱水器到荒漠中巨大的太陽能電池板陣列,都是人類通過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光來獲取電能的具體方式。但是,任何鋪設于地球表面的太陽能發電設施都至少面臨著兩大無法克服的難題:一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日夜交替,二是大氣環流造成的霜霧雨雪。
為此,有科研人員提出,能否向距離太陽zui近的地球赤道上空的靜止軌道上發射一種專門的太陽能發電衛星,并為其安裝上正反兩面均能發電的巨大太陽能電池板。如此一來,由于不再受困于上述兩大難題,太陽能發電衛星的發電效率將高出地面太陽能發電設備10倍以上。這也就是所謂的“宇宙太陽能發電"構想。
據測算,按照目前人類所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的能量轉換效率,如果能夠在距地球赤道約3.6萬公里上空的靜止軌道上,發射一顆配有邊長為2.5千米的正方形太陽能電池板的發電衛星,其發電量可達到100萬千瓦級,足以和一座核能發電機組相媲美。
然而,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要從遙遠的太空中將如此巨大的電能傳輸回地球表面供人類使用,顯然不可能再采取架設電線的傳統輸電方式。因此,無線輸電技術能否取得重大突破,就成了“宇宙太陽能發電"這一宏大構想能否轉化為現實的關鍵之所在。
目前,隨著無線輸電技術的相關試驗不斷取得成功,以經濟產業省為核心的日本相關研究開發機構已經預測,到21世紀40年代,“宇宙太陽能發電"將得以實用化。屆時,宇宙空間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太陽能將被太陽能發電衛星轉化為巨大的電能,并運用無線輸電技術*地傳輸至地球表面。這對于人類逐步擺脫化石能源及其所造成污染問題,無疑將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