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中國IT市場年會”現場獲悉,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700億元,隨著國家規劃的出臺,各地人工智能相關建設將逐步啟動,預計到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將超過1600億元,增長率達到26.2%。
如今,人工智能技術的科技熱潮正席卷,推動著新一代科技革命的展開。但是,每一項科技的發展都有其兩面性。為了人工智能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保障人類的安全,人工智能發展需要高度重視安全問題。
依托在深度學習技術上的快速突破,人工智能近年來表現突出、引人矚目。除了在圍棋界叱咤風云,人工智能還在汽車、金融、家居等各行各業實現了日益深入的滲透,推動了世界智能化熱潮的持續升溫。
伴隨人工智能的“走紅”,人們對其的態度也逐漸出現分化,形成了樂觀派和悲觀派。有“科技狂人”之稱的特斯拉CEO馬斯克、日前理論物理學家霍金都屬于后者。zui近幾年,馬斯克與霍金都在不同場合頻頻提到人工智能有可能帶來的威脅,呼吁重視人工智能的有序、規范發展。
對此,許多業內人士也認為,在人工智能加速崛起,影響力越來越大的形勢下,其發展步伐已然不可阻擋。因此,必須關注人工智能的安全問題,未雨綢繆。畢竟,加強前期管控、預防的成本比補救、挽回的成本低得多。
人工智能發展需要“圍墻”
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圍墻”。這里說的“圍墻”不是說要阻礙人工智能的發展,而是要打造一個合法、規范、標準、有序的人工智能發展生態。任何一項新技術的應用,對會給人類世界帶來影響。更何況人工智能不只是普通的技術,其正推動人類社會、經濟領域的全新變革。
現在,很多人只沉迷于人工智能的美妙未來,但要知道,任何技術都有其兩面性。研究表明,人工智能一旦失控或被不法利用,那么將會成為黑客的“幫兇”,甚至會威脅到人類未來的生存。
因而,從安全目標出發,以謹慎的態度對待人工智能的發展是必要的。人工智能應當在符合法律法規、人倫道德、行業標準和應用實際等前提下,再推進進一步的研發和商業化。同時,應當強化科普理念,讓更多人了解人工智能。
實際上,弱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已經較為廣泛。無論是近年來大熱的內容分發領域,還是語音交互領域,都是人工智能的主要應用場景之一。
借助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內容分發終端“懂了”你的愛好,一直向你推薦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并不管你是否接受、是否認同;一些電商平臺也借此向你推薦你可能感興趣的商品,只因為你瀏覽了該類商品而已。
如果機器算法只會迎合沒有法律與道德的約束,那么就會出現很多不利影響。內容分發終端在資訊領域出現的那些“失誤”,就是顯而易見的實證。
在數據資源重要性不斷提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愈發廣泛的態勢下,如果不對數據掌控者和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應用方進行必要的約束,不建立一道維護廣大公眾個人信息安全、維護人類基本生存安全的“圍墻”,一旦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難以想象會造成多么嚴重的后果。
有保障才能可持續發展
“人工智能的發展必須要考慮安全的重要性。”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談到網絡安全問題時強調。
2017年以來,我國在人工智能產業化發展方面進展迅猛,國家也相繼出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工信部印發的《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計劃》”)中,對人工智能安全保障能力的建設予以了明確。
《計劃》中指出,要完善發展環境,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實現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推動人工智能標準體系、測試評估體系及安全保障體系框架初步建立。到2020年,完善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產業布局,形成人工智能安全防控體系框架,初步建成具備人工智能安全態勢感知、測試評估、威脅信息共享以及應急處置等基本能力的安全保障平臺。
分析人士指出,相關政策的出臺將推動人工智能安全理念的普及,加快人工智能安全保障體系的建立,為人工智能安全發展、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只有形成更具針對性的人工智能安全體系,在法律法律、標準規范方面持續完善,人工智能產業才能擁有安全發展的堅實“圍墻”。
當然,強調人工智能安全的重要性,正確認知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威脅,并非對于這一前沿技術的否定,而是為了避免公眾的疑慮,讓公眾更夠更加清晰地全面了解,增強信任感。另外,人工智能安全體系的建設,也能有效保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維護人類未來的合法、有序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