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指的是城鎮里建成時間較長,市政配套實施老化、公共服務缺失較多的小區。具體說來,就是指哪些房齡在20年以上,設計陳舊,加之后期維護不到位,問題突出的小區。
5月22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提出: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涉及居民近700萬戶,支持加裝電梯,發展用餐、保潔等多樣社區服務,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社區服務功能。
7月10日,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0 ] 23號》。明確表示到2022年,基本形成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制度框架、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到“十四五”期末,結合各地實際,力爭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
一.痛點分析
1.提升老舊設施
當前部分小區的基礎設施老舊,存在較多的隱患。如小區出入人員混雜,無法有效區分外來人員和車輛;消防設施老舊,消防設施建設不達標。
2.減輕基層負擔
當前由基層的社工或網格員通過人工來管,眼睛來看的方式解決實有人口管理、測溫防疫、人居環境治理等問題。
3.拉近居民距離
居民對生活的追求是向往更美好的生活,而居民希望更近距離的辦事,更便捷的獲取通知,更及時地給居民以關爰和幫助。
二.解決方案
1.架構設計
2.方案設計
老舊小區綜合改造解決方案應用于老舊小區改造場景,通過視頻監控系統、門禁系統、停車場管理系統提升基礎設施,同時通過平安建設(社區人員管控、消防監管)、社區管理(多維檔案、實有人口管理、智能巡查、看板)、社區服務(老人關懷、自助政務服務、信息發布)等三大類應用,助力老舊小區的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
1)設施改造,升級
·一臉通行
老舊小區出入口管理松散且多以開放式通行為主,人員出入混雜,給居民帶來較大的隱患,此外小區門禁多以配置卡片為主,忘帶或遺失給居民帶來較多的不便;海康通過人臉識別技術、測溫技術等,對老舊小區設施進行升級,實現居民出入“無感通行”,在升級的同時也為居民帶來便利。
·無人值守
系統通過視頻識別車牌技術,實現固定車無感進出停車場。通過向臨時車(外來車)提供場內移動端繳費(微公·眾號、支付寶生活號)、出口自助繳費(主掃二維碼、被掃支付碼)實現出口無人化收費。通過語音對講+遠程協助來遠程解決車牌識別錯誤、操作異常、不會操作等異常情況。實現停車場出入口的無人化。
·智能防護根據老舊小區現狀實現高清化、智能化的改造,實現視頻監控威懾及事后回溯的雙重作用。同時根據改造后的不同應用場景,通過不同的智能算法,結合智能化手段輔助人工解決基層問題,如頭盔佩戴提醒、電瓶車溫度檢測、垃圾未入筒檢測等等。
2)AI賦能,基層減負
·智能巡查
基于視頻監控+ AI智能發現的技術,促使街道社區由原來的日常巡查、專項整治轉變為常態化的定時檢查,既能提升治理管控覆蓋面,也能有效釋放人力資源,同時借助“基層共治”的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出人民群眾在基層治理中強大的協調及監督作用,規范地攤經濟的有序、合法、合規發展。
·實有人口管理
在小區出入口、樓棟單元、重要路段等部位采集人臉照片,與小區白名單庫進行比對,確認人員身份,從而實現對疑似未登記流動人口、疑似人戶分離、已登記但疑似搬流動人口進行識別分析,通過預警的方式提醒用戶進行信息核實,實現人口信息采集。
3)社區服務,拉近距離
·自助政務一體機
自助服務終端是集警務服務、便民服務、信息查詢等為一體的自助服務設備。可提供查詢、辦理、繳費等自助服務,將直接面對基層群眾的社保、就業等三十余項主要便民服務事項下沉到社區服務進行辦理。在社區服務大廳提供政務服務一體機,實現一站式辦理O實現行政服務事項就近能辦、同城通辦、異地可辦,進一步提高街道社區響應群眾訴求和為民服務的能力,讓群眾“少跑腿”。
·信息發布
在社區服務、社區公共區域等區域,通過戶外發布屏或短信等方式提推送政策宣傳、天氣溫度、滾動文字的信息,實現全方面、多形式的社區信息發布體系。
·老人關懷
以人為本,政府往往對獨居孤寡老人進行托底關懷,可通過對其日常行為軌跡,用水,用電等數據分析,判斷是否有異常情況,當疑似有異常情況發生時,可及時安排網格員前往現場進行巡查或者安排政府工作人員上門拜訪等,以此類方式等方式提供針對性的關懷
服務。
三.平臺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