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問,電子圍欄在上海受捧,卻為何難以在全國市場大面積推廣開來?有企業表示,電子圍欄存在技術含量低、市場存在局限性等原因影響,很難實現自上海突圍到全國而得到普及式應用。
據了解,周界防范作為安防的道防線,盡管紅外對射類產品仍是市場主流,但其市場近年來一直處低迷狀態。上海的電子圍欄產業為何這些年來一直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目標?探討這個問題,也是探討中國周界防范產品自我突破的問題。
2012上海調查過程中隨處可見電子圍欄和警示牌
電子圍欄深陷“二八怪圈”
據業內人士介紹,全國近百分之八十的電子圍欄企業集中在上海,上海又占據了全國百分之八十五左右的電子圍欄市場。
但有業內人士表示,從全國范圍看,電子圍欄這種近乎不平衡發展造成的“上海現象”其實已陷入了一個“二八怪圈”。
從“登陸”上海到遍地開花
談及電子圍欄在國內的發展,離不開上海這座城市。電子圍欄作為舶來品成功在上海登陸后,迅速占領了上海市場。從最開始的代理進口產品,到現在自主研發、生產銷售,上海電子圍欄產業一片紅火,成為上海安防的一張名片。有企業介紹,全國做電子圍欄產品的企業有八十多家,其中生產研發企業有三十多家,70%的企業都集中在上海,可見上海是電子圍欄企業的集中地。上海占全國電子圍欄市場總份額的85%。這組數據的準確性我們無法得知,但基本概括了目前國內電子圍欄產業的現狀。從近幾年本報“中國安防產品質量調查活動”的情況來看,上海電子圍欄確是獨樹一幟。
“以前在周界防范方面我們應用的是紅外對射類產品。但2007年,上海市局頒布通知,新建小區都開始應用電子圍欄。據我了解,我們小區附近新建的四五個小區都應用了電子圍欄。應該說電子圍欄的應用還是相當有效的,因為這種產品以前只在比較和機密的場合應用,威懾力十足。”2011年6月,記者在上海市閔行區某小區走訪時,該小區物業管理處負責人說。
在去年記者對上海小區走訪調查中,經統計發現,在86個小區樣本中,共有18個小區系2007年之后承建,全部都安裝了電子圍欄。同時,在2007年之前承建的小區樣本中,有大約60%左右的小區裝有電子圍欄,未安裝電子圍欄的以2000年以前承建的小區為主。
而在全國范圍內,電子圍欄推廣雖然保持年均20%的增長率,但主要還是集中在滬、蘇、浙三省市。目前僅上海、江蘇、浙江三省市就幾乎占盡了全國電子圍欄市場。
“上海現象”的行政推手
電子圍欄在上海登陸,并迅速在上海扎根,實現了本土化。但近十多年來,卻遲遲未能。對此,上海電子圍欄企業也頗為困惑。
2011年12月,本報第289期論壇欄目曾以《電子圍欄企業如何從上海走向全國?》為題,與上海電子圍欄企業探討出路問題。上海炎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李曉芳曾表達了上海電子圍欄走向全國市場的必要性。
如何讓電子圍欄走向全國?上海電子圍欄企業達成了共識,那就是行業要加強自律與標準建設,加快電子圍欄的市場認知度。在這次會上,與會企業代表也談到上海電子圍欄市場一片繁榮的一個關鍵原因。
據了解,上海電子圍欄的個高速發展的契機出現在2007年。這一年,上海市局技防辦發布《在全市推廣使用電子圍欄周界報警系統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規定,“自8月20日起,凡新評審的居民住宅小區等技防工程項目,周界報警系統原則上選用電子圍欄等不易受環境影響產生誤報的*技防產品,主動紅外入侵探測器可輔助使用。已簽訂合同的項目,技防工程從業單位應主動向建設單位說明情況,并提出變更申請。”
自此,電子圍欄成為上海周界防范報警的主推產品,傳統紅外入侵探測器則淪為輔助產品。此外,2010年,上海市局技防辦再次出臺強制性規定,業內稱“住宅小區安全技術防范系統要求2010版”。
在上海市局技防辦的推動下,在上海包括新建小區等民用技防市場紛紛進入了電子圍欄時代。但由于該行業技術含量低、利潤空間的因素,生產企業缺乏自主研發的動力,產品同質化嚴重,追求低價競爭,價格戰愈演愈烈。
“二八怪圈”的形成及由來
電子圍欄在全國出現企業與市場都集中在上海地區的這種一邊倒現象,在業內人士看來符合“二八定律”。
出現這種現象,其實與上海行政推力有關,行政手段一方面加速了電子圍欄在上海的繁榮,也間接導致了這個“二八怪圈”的形成。因為,在2001年、2002年中國周界防范市場快速成長期,紅外對射探測器已經迅速占領了全國80%的市場。在行政力的干預下,上海電子圍欄脫離了全國周界防范市場,獨樹一幟。
某業內人士認為,上海的一些規定讓人感覺有“地方保護主義”色彩,外地相關產品進不了上海,分不了電子圍欄市場的一杯羹,導致全國電子圍欄企業上海扎堆現象。而行政力干預下的上海電子圍欄市場出現井噴,也導致上海電子圍欄企業消化本土市場“應接不暇”,無暇開拓和培育滬外更廣闊的市場。
“這樣一來,滬外電子圍欄企業面臨有貨無市(市場很小)的尷尬,干脆放棄電子圍欄。電子圍欄市場也就出現了兩個,上海的畸形繁榮與全國市場的欠開發。”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上海電子圍欄市場的繁榮,也讓一批本土企業迅速發展壯大,而上海市場的增量出現跟不上企業發展步伐。上海電子圍欄企業面臨開拓全國市場的壓力。上海安全防范報警協會秘書王侃曾表示,“電子圍欄給人們一種畏懼感。人們認為電子圍欄的電壓有幾千伏,使用過程中有不安全因素,這是電子圍欄推廣過程中的障礙。”
言下之意就是說,人們對電子圍欄認知度不夠成了電子圍欄向全國推廣的障礙。對此,上海某電子圍欄企業銷售總監曾講過一個她親歷過的例子:電子圍欄在上海推廣得如火如荼,不過百里之遙的浙江對電子圍欄產品的認知度很低,甚至直接在一些項目中禁止使用電子圍欄。
眾多上海電子圍欄企業還透露了這樣的信息:電子圍欄打破不了“二八怪圈”還與行業無序發展,惡性競爭以及企業推廣工作做得不夠有關。 突圍民用市場 技術革新成為驅動力
如何讓電子圍欄走出上海,加快在全國市場普及?業內將目光瞄向了民用市場,認為這是電子圍欄突圍的突破點。而近年出現的電子圍欄產業的技術革新浪潮,為電子圍欄擴散全國提供了充足的“動力”。
民用市場巨大潛力被看好
據某企業市場部負責人介紹,國內電子圍欄市場可粗略分類兩類:學校、社區等民用市場和倉庫、基站等工業用市場。民用市場在集中在一些沿海地區,如上海、江蘇、廣東等;工業用的市場則遍布全國。從現有*來看,工業用市場所占份額較多。
民用市場更具潛力。比如小區,目前國內絕大部分新建小區都裝有紅外對射周界報警系統,“但電子圍欄只占其中極少的*,除了上海應用比較發達,以及部分沿海發達城市有一定量的應用之外,其他地區幾乎為零。但電子圍欄的優勢十分明顯,電子圍欄相比紅外對射的優勢體現在誤報率低,不會受到如樹葉遮擋、動物觸碰等意外狀況的影響而產生誤報。在很多安裝了紅外對射的小區內由于誤報情況頻繁發生,安保人員會關閉報警系統,對居民的安全保障極其不利。另外,電子圍欄具有威懾感,能夠降低入侵者實施行為的動機,具有主動防護的阻擋作用,而紅外對射則智能被動接受遮擋信號。我相信,因為能更好地服務市場,市場終會接納電子圍欄。”
談及可能制約電子圍欄進軍民用市場的因素,他說最主要的是用戶對電子圍欄比較陌生,“在市場拓展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提問,‘這個是不是高壓電網?會不會對誤觸碰的人員產生身體傷害?’其實脈沖電子圍欄的電壓雖高,電流卻不強,其電壓在5000V至8000V之間,但單個脈沖電量只有2.5毫庫倫,持續時間只有1.5毫秒,所以就單個脈沖而言,電子圍欄的能量能夠給入侵者有效打擊的同時,對人體并不會產生傷害。”
據上海另一企業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年民用市場增長較快,滬、蘇、浙三省占全國七成市場,其中民用就占了40%~50%。
技術革新成突圍驅動力
科技是生產力。對于電子圍欄產業來說,行業對其認知除了新穎之外,還有人認為其產業技術含量低,這也是部分業內人士對電子圍欄不看好的原因。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可見到的網絡電子圍欄系統一般由前端電子圍欄、圍欄控制主機、帶網絡功能的智能控制鍵盤和控制管理軟件等組成。用戶能通過網絡即可監管聯入網絡的電子圍欄系統,實現報警信息實時傳輸、數據交互和遠程監管等功能。
電子圍欄向來為人所詬病的重要一點就是其防范效率有待提升。萊克米市場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前端觸發報警,后端管理人員要分配保安人員趕赴現場,這中間要花費一些時間,對于周界防范來說,這些時間的浪費,很可能就使得入侵者安然逃脫或侵入小區。縮短信息傳遞的時間,就成為電子圍欄智能化解決方案需重點研究的問題。”
事實上,隨著安防產業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國內電子圍欄產業也正逐步走在技術革新的道路上。賀琰旻介紹,廣拓了網絡電子圍欄,全力打造了安防系統整體解決方案,“該類產品能將報警主機、智能控制鍵盤、攝像機、燈控等安防設備形成整體系統,實現集中遠程管控。利用移動通訊網絡,還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實時將報警信息發送至相關人員手機上,減少信息傳輸所需經歷的環節與時間,提升及時反饋、及時響應、及時處理的效率。”
智能電子圍欄將成主流
有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平安城市”和“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具有網絡管理功能的電子圍欄系統越來越受用戶的青睞。
據了解,網絡電子圍欄產品對應用戶的不同需求可支持局域網、廣域網、Internet等多種網絡結構。這些網絡為系統設備提供了網絡通訊支持的基礎,可以便捷地實現前端報警設備信息傳輸。
經過多年的發展,電子圍欄行業正處于重要的轉折時期。智能電子圍欄會成為市場的主流產品,電子圍欄不僅具備電擊、報警的基本功能,還要具備參數可調、顯示電壓、定時切換工作模式、遠程開關機等功能。同時,隨著電子圍欄的大規模應用,產品品質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后期的市場將以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為主導方向。他還表示,網絡電子圍欄可能是今后周界市場的發展趨勢。即通過多級聯網,打破產品的兼容限制,并可以遠程監控,滿足客戶更高更新的要求,通過提供前端、主機、軟件、報警主機、鍵盤等全系列產品服務,真正實現全系統方案解決能力,解除客戶的后顧之憂。 靠產品優勢贏得市場才是根本
“光靠政策推手,上海電子圍欄繁榮景象難以持久。”11月14日,中國安全防范產品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李建平表示,在市場經濟大背景下,市場才是。企業靠產品優勢贏得市場才是根本。
亟待規范行業秩序
在近三年來的全國安防產品質量調查活動中,記者發現包括上海在內的部分應用電子圍欄產品的小區,其應用狀況不甚理想。有相當部分裝有電子圍欄的小區其電子圍欄處于停工狀態,原因是產品經常出現故障。
“生產企業缺乏提高產品檔次的動力,工程公司缺乏維護用戶長期使用的觀念,市場缺乏針對性的強力監督;電子圍欄市場發展處于初級階段,沒有形成正常的競爭秩序。這是電子圍欄在國內推廣的主要阻力。”
也有業內人士分析,國內安防產品應用市場參差不齊,有的應用場所對技防設施要求十分嚴格,有的則十分淡漠。“比如現在國內幾乎所有城市的小區都需要安裝技防設備,是部門強制要求的,不然一定會有許多小區不會安裝,因為有的小區根本沒有*的技防意識,電子圍欄的應用也是如此。在上海推廣安裝電子圍欄,實際上有不少小區也是應付了事,隨便裝上一套雜牌的電子圍欄產品應付技防檢驗,對其實際應用效果*不加理會,成了滋生電子圍欄惡性競爭的溫床。”
對此,目前很多企業還靠打價格戰、靠老產品搶占市場,這對未來的電子圍欄市場非常不利。他介紹,目前電子圍欄市場存在的問題有很多,如整個電子圍欄行業的規范性需要加強、企業間的競爭大于合作、低價競爭仍然是橫亙在發展道路上的障礙等。廠家的核心競爭力不是價格,而是贏在技術和服務,只有不斷研制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提供完備的服務,才能有力推動周界市場的良性發展。 正確看待“冷遇”
面對眾多的探測器,究竟選擇哪種才最合適?消費者在周界防范產品選擇上有各自的考量。電子圍欄在全國市場推廣緩慢,企業該如何應對?關于這個問題,李建平認為,企業應正確看待這種“冷遇”。電子圍欄是周界入侵防范報警產品之一,市場上除了電子圍欄還有傳統的紅外對射探測報警器、微波墻、地感線纜等。不同的周界防范報警產品各有優劣和各自適用的場所。周界防范產品的多樣性,也造成了市場的多種選擇。電子圍欄并不是市場上可選的周界防范報警產品,用戶可以根據自身對周界防范報警的需求選擇不同的產品,所以全國市場沒出現“上海現象”是正常現象。
電子圍欄適宜用在戶外防范周界較長的區域,如廠區、機場、倉庫等大面積區域的外圍地面或建筑物上;也適宜用于局部長度較短,地形高低起伏較大的周界,可很好地避免防范盲區,又不會增加較多的費用。而紅外對射適宜用在不需阻擋的戶外或室內的公用設施場所;也適宜于用于不讓入侵者直接發現,需要隱蔽安裝的區域或室內的重點防護地點。是否需要相互搭配的設計,應根據防護周界實際情況而決策。業內人士表示,面對慢熱的市場,企業更應該先冷靜下來,研究拓展市場的策略。甚至有人認為,當務之急并不是規范行業發展,而是先把市場做活。
產品優勢才是贏得市場的根本
從客觀上講,上海電子圍欄能得以普及,行政這只無形的手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這不能抹殺電子圍欄作為新型周界防范報警產品自身的市場*性。其優勢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電子圍欄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電子圍欄作為有形的周界防范報警產品具有阻隔作用,具備一定的實體防護功能;另一方面是電子圍欄是防盜報警類產品,具有探測感應報警功能。二是相對于傳統紅外對射產類而言,該類產品相對于紅外對射探測器而言誤報率較低。
但電子圍欄誤報率低,損壞不易被發現,斷了一根鐵絲回路還能通。無形的周界防范報警產品雖然誤報率較高,一旦出現故障能立即被發現。此外,電子圍欄的阻隔作用較弱,容易被翻越、剪斷,警示威懾作用大于實體防護作用。
競爭中被客戶和市場接受,既要看到被接受的一面,又要理解不被接受。因為對周界防范報警產品的優劣,客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靠行政力推廣電子圍欄不是根本,企業要靠產品優勢贏得市場才是根本。企業應從主觀上摒棄對行政干預的依賴,主動研究和開拓市場。
電子圍欄的出路應該是走向復合、集成、系統化和智能化。同時,電子圍欄企業還應加大宣傳推廣力度,除了通過被動的參展宣傳、項目宣傳,還應采用更多行之有效的主動宣傳方式,提升市場認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