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深圳“一街一站”網格化空氣監測體系上線 碧野千里同深圳共筑深圳藍
閱讀:1459 發布時間:2018-6-7深圳大氣網格化監測系統 深圳大氣環境網格化監測系統 深圳空氣質量網格化監測系統 深圳環境質量網格化監測 深圳新聞網6月6日訊(記者 鐘鴻冰)6月6日上午,深圳市“一街一站”網格化空氣監測體系啟動儀式在市人居委召開,74個街道的PM2.5監測站點形成“一街一站”網格化空氣監測體系且正式上線。
據了解,自2006年起,深圳PM2.5濃度十年下降了55%。到2017年,深圳PM2.5年均濃度達到28微克/立方米,是國內GDP*20位的城市中,6項空氣質量指標全面達標的城市。但深圳的空氣質量與紐約、倫敦、東京、新加坡等*城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對此,市政府印發并實施《2018年“深圳藍”可持續行動計劃》,確定了2018年全市PM2.5濃度降至26微克/立方米的目標。
為判斷重點污染區域、壓實基層責任、充分調動各區各街道大氣治理積極性,4月12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黃敏在全市大氣污染防治指揮部2018年*次工作例會上提出要加強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布局PM2.5自動監測網絡,形成“一街一站”網格化空氣監測體系。
記者在會上了解到,全市10個區74個街道中,除國控點、市控點、生態點等已有37個街道布設了PM2.5監測站點外,仍有37個街道需新建監測點。為按時、保質完成站點建設工作,市人居環境委采取統一標準、分散建設的原則推進工作。僅50天便完成了全部站點建設任務。5月31日,74個街道PM2.5監測數據全部接入數據平臺開始調試。經過一周的調試,“一街一站”網格化空氣監測體系正式上線。
市人居委向記者透露,74個街道PM2.5的數據總體呈現東部區域低(較好),西部區域偏高(較差)的現象,這將為深圳空氣質量提升施策提供科學依據。此外,“一街一站”監測數據將于7月1日以手機APP、小程序或市人居環境委公眾號等方式向公眾發布。屆時市民可通過上述渠道查詢74街道PM2.5實時濃度及排名。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黃敏、市人居委主任劉初漢、各區(新區)政府相關人員出席啟動儀式,市人居委副主任盧旭陽主持啟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