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古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動態>>細胞侵襲實驗總結!
實驗原理
將細胞小室(Transwell小室)放入培養板中,小室內稱上室,培養板內稱下室,上室內盛裝上層培養液,下室內盛裝下層培養液,上下層培養液以聚碳酸酯膜相隔。我們將細胞種在上室內,由于聚碳酸酯膜有通透性,下層培養液中的成分可以影響到上室內的細胞,從而可以研究下層培養液中的成分對細胞生長、運動等的影響。
細胞小室(transwell)
應用不同孔徑和經過不同處理的聚碳酸酯膜,就可以進行共培養、細胞趨化、細胞遷移、細胞侵襲等多種方面的研究。當然不同細胞其體積不同,具體選擇時要考慮到細胞大小。
所應有的常見實驗
共培養體系:
小于3.0?m孔徑條件下,細胞不會遷徙通過,因此,若研究不涉及細胞運動能力,不需要細胞穿過聚碳酸酯膜,則應選擇3.0?m以下孔徑。常用0.4、3.0?m。我們實驗室用的是0.4?m。
將細胞A種于上室,細胞B種于下室,可以研究細胞B分泌或代謝產生的物質對細胞A的影響。
趨化性實驗
可用5.0、8.0、12.0?m膜,上室細胞可穿過聚碳酸酯膜進入下室,計數進入下室的細胞量可反映下室成分對上室細胞的趨化能力。
①細胞B對細胞A的趨化作用:將細胞A種于上室,細胞B種于下室,可以研究細胞B分泌或代謝產生的物質對細胞A的趨化作用。
②趨化因子對細胞的趨化作用:將細胞種于上室,下室加入某種趨化因子,可研究該趨化因子對細胞的趨化作用。
腫瘤細胞遷移實驗
常用8.0、12.0?m膜,上室種腫瘤細胞,下室加入FBS或某些特定的趨化因子,腫瘤細胞會向營養成分高的下室跑,計數進入下室的細胞量可反映腫瘤細胞的遷移能力。
腫瘤細胞侵襲實驗
常用8.0、12.0?m膜,原理與腫瘤細胞遷移實驗類似。
上室種腫瘤細胞,下室加入FBS或某些特定的趨化因子,腫瘤細胞會向營養成分高的下室跑,但與腫瘤細胞遷移實驗不同的是,聚碳酸酯膜上室側鋪上一層基質膠,用以模仿體內細胞外基質,細胞欲進入下室,先要分泌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將基質膠降解,方可通過聚碳酸酯膜。計數進入下室的細胞量可反映腫瘤細胞的侵襲能力。
侵襲實驗操作
實驗用品
細胞小室:
有很多不同規格,根據實驗需求自己選擇。
上層培養液:
上層培養液采用無血清培養基,為維持滲透壓,需加入0.05%-0.2% BSA。
細胞:
值得注意的是,有侵襲能力的細胞才可用于Transwell侵襲實驗。建議實驗前先用酶譜法檢測MMPs的表達,特別是MMP-2的表達。如果不清楚細胞MMPs的表達情況,就盲目進行Transwell侵襲實驗,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一次Transwell侵襲實驗花錢少則數百,多則數千,并不是筆小數目,還是小心為妙。
另外,為了讓實驗結果更明顯,可先撤血清讓細胞饑餓12-24h,再進行實驗。
基質膠:
常用的是人工重構基底膜材料Matrigel,主要成分為層黏連蛋白和Ⅳ型膠原,
如果購買的小室是已經鋪好基質膠的,那么Matrigel就不需要購買了。
下層培養液:
下層常用含5%-10% FBS的培養基,具體濃度根據細胞侵襲力而定,侵襲力弱的細胞可適當提高FBS濃度。下層也可用趨化因子,有戰友將纖維粘連蛋白加入下層培養液作為趨化因子,但個人認為,FBS仍是合適的。
細胞培養板:
常用于Transwell侵襲實驗的細胞培養板有6孔板、12孔板、24孔板等,以24孔-常用。細胞培養板沒什么特殊要求,普通的細胞培養板就可以。但要注意,細胞培養板應當與購買的Transwell小室相配套。
24孔細胞小室
12孔細胞小室
6孔細胞小室
此外,膜的下室面可涂上纖維粘連蛋白,這樣做的目的是使穿過膜的細胞更好地附著在膜上,也可用膠原(collagen)或明膠(gelatin)。細胞照樣貼壁很好。如果貼壁不好的話可以試試看。如果培養時間很長(>24h),細胞還是會掉到下室里面去,所以有條件的話,-好還是在膜下層涂上FN。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膜下層涂上FN還有一定的趨化作用。
實驗步驟
無基質膠Transwell小室制備
① 包被基底膜:
用50mg/L Matrigel 1:8稀釋液包被Transwell小室底部膜的上室面,4℃風干。如果需要在下室面鋪FN的話,可將200ul槍頭的剪掉,吸取FN均勻涂抹在小室的下面。用膠原(collagen)的話,一般配成0.5mg/ml,直接用槍吸了涂在膜上。
② 水化基底膜:
吸出培養板中殘余液體,每孔加入50ul含10g/LBSA的無血清培養液,37℃,30min。
另有方法:在上室的聚碳酸酯膜上加入稀釋后的Matrigel (3.9?g/?l) 60-80?l (注意體積不可太大,以剛把聚碳酸酯膜浸濕為-好),置37℃ 30min使Matrigel聚合成凝膠。
制備細胞懸液
① 制備細胞懸液前可先讓細胞撤血清饑餓12-24h,進一步去除血清的影響。但這一步并不是必須的。
② 消化細胞,終止消化后離心棄去培養液,用PBS洗1-2遍,用含BSA的無血清培養基重懸。調整細胞密度至1-10×105,個人認為不要超過5×105。
具體實驗時采用密度要自己摸索,因為不同細胞,其侵襲能力是不同的。個人經驗,細胞量過多,穿過膜的細胞會過多過快,如果后用計數法統計結果的話將難以計數;而過少的話,可能還沒到檢測的時間點,所有的細胞都已穿過,因此少也要保證在收樣的時候,上室內還要有一定量的細胞存在。
對照組和處理盡量不要分開計數,因為細胞數目的差異會嚴重影響實驗結果。如果需要對細胞預處理而不得不分開計數,那么計數一定要多重復幾次,力求準確,盡量保證對照組和處理組細胞密度一致。
接種細胞
①取細胞懸液100-200?l加入小室,不同公司的、不同大小的小室對細胞懸液量有不同要求,請參考說明書。24孔板小室一般200?l。
② 24孔板下室一般加入500?l含FBS或趨化因子的培養基,不同的培養板加的量有不同要求,具體請參考說明書。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是,下層培養液和小室間常會有氣泡產生,一旦產生氣泡,下層培養液的趨化作用就減弱甚至消失了,在種板的時候要特別留心,一旦出現氣泡,要將小室提起,去除氣泡,再將小室放進培養板。
③ 培養細胞:常規培養12-48h(主要依癌細胞侵襲能力而定)。時間點的選擇除了要考慮到細胞細胞侵襲力外,處理因素對細胞數目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另外,我看到細胞在小室內的形態不是正常培養貼壁的形態,而是圓形的,仍是懸浮時的形態,不過會聚集成團,所以看到細胞不正常貼壁也不要緊張,是正常現象。
在培養過程中,膜下會逐漸有少量小氣泡產生,這是正常現象,可不予處理,但我遇到過培養一段時間后,膜下出現了大氣泡,幸虧及時發現,否則后果將非常嚴重。因此,個人建議,-好接種細胞后1-2h把培養板從培養箱里拿出來看看,確信沒有大氣泡產生。
結果統計
檢測穿過的細胞數有兩種方法:
直接計數法
1、“貼壁”細胞計數
這里所謂的“貼壁”是指細胞穿過膜后,可以附著在膜的下室側而不會掉到下室里面去。可以通過給細胞染色,可在鏡下計數細胞
① 用棉簽擦去基質膠和上室內的細胞;
② 染色:常用的染色方法有結晶紫染色、臺靡藍染色、Giemsa染色、蘇木精染色、伊紅染色等。
③ 細胞計數:使用正置顯微鏡進行觀察和拍照,把Transwell小室反過來底朝上就可清楚看到小室底膜上下室側附著的細胞。也有不少人用手術刀將膜切下后染色,再貼在玻片上,滴二甲苯,再蓋上蓋玻片,就可以長期保存,但是這樣做小室就成了一次性的了,未免有點浪費。
取若干個視野計數細胞個數。一般采用3-5個視野,也有人用10個,都是隨機選取。
間接計數法
由于某些細胞自身的原因或某些膜的關系,有時細胞在穿過膜后不能附著在膜上,而是掉進下室。
間接計數法主要用于穿過細胞過多,而無法通過計數獲得準確的細胞數所采用的方法,與常用的MTT實驗是同樣的原理。
1、MTT法
① 用棉簽擦去基質膠和上室內的細胞;
② 24孔板中加入500?l含0.5mg/ml MTT的*培養基,將小室置于其中,使膜浸沒在培養基中,37℃ 4h后取出。
③ 24孔板中加入500?l DMSO,將小室置于其中,使膜浸沒在DMSO中,振蕩10min,使甲湃充分溶解。取出小室,24孔板于酶標儀上測OD值。
2、熒光試劑檢測
這類方法一般是與Transwell小室一起出售的,其原理與MTT法類似,是用一種熒光染料染細胞,再將細胞裂解,檢測熒光值。
3、結晶紫檢測
原理與MTT法也是類似的。但結晶紫染色還有個優點,就是染色和脫色的過程并不影響膜上細胞,在脫色后還可重新染色。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智慧城市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