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元委員:
您與于欣偉、王淑平、曾暉、王桂林等委員提出的《關于完善建設工程防雷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我市防災減災處置保障能力的提案》收悉。作為提案主辦單位,市氣象局高度重視該提案辦理工作,印發《廣州市氣象局關于印發辦理政協第十四屆廣州市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3027號提案工作方案的通知》(穗氣〔2023〕35號),成立以劉錦鑾局長為組長的提案辦理工作領導小組,推進工作。經商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市住房和城鄉建的會辦意見見附件),現答復如下:
一、我市防雷減災總體情況
在黨報告中指出,要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2022年4月,國務院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指出,要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安全重于泰山,雷電災害防御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做好防雷安全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
作為防雷綜合監管部門,市氣象局始終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深入貫徹落實關于安全生產重要論述,以健全防雷行政執法工作機制、完善防雷安全齊抓共管格局和提升監管規范性透明度為著力點,從安全、質量、市場三個方面,統籌推進與全面依法行政相適應的防雷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建設,切實把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落到實處。
經過長期堅持和努力,我市防雷減災成效顯著。近二十年來,因雷擊導致的傷亡人數呈現下降趨勢。據統計,2004年廣州市的雷擊人身傷亡事故17起(其中雷擊傷25人,死亡16人),到2010年降為5起(其中雷擊傷2人,亡4人);到2022年降為1起(其中雷擊死亡1人)。
二、我市防雷改革情況
(一)建設工程防雷改革
2016年,根據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協同推進的改革要求,為減少建設工程防雷重復許可、重復監管,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優化建設工程防雷許可的決定》(國發〔2016〕39號),取消氣象部門對防雷專業工程設計、施工單位資質許可,將氣象部門承擔的房屋建筑及市政基礎設施防雷許可移交至住房城鄉建設部門。同年,《中國氣象局等11部委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優化建設工程防雷許可的決定>的通知》(氣發〔2016〕79號)、《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做好優化建設工程防雷許可有關工作的通知》(粵府辦〔2016〕131號)相繼印發,對平穩有序推進建設工程防雷改革提出要求。
《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國務院令第570號)第二十三條第四款規定,房屋建筑、市政基礎設施、公路、水路、鐵路、水利、電力、核電、通信等建設工程的主管部門,負責相應領域內建設工程的管理。《廣東省氣象局 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做好優化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防雷許可工作的通知》(粵氣〔2016〕86號)明確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中的易燃易爆附屬工程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許可由氣象部門負責,除此之外的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防雷裝置設計審核、竣工驗收許可,整合納入建筑工程施工圖審查、竣工驗收備案,由住房城鄉建設部門監管,氣象部門不再承擔相應的行政許可和監管工作。《廣州市氣象局 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轉發廣東省氣象局 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做好優化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防雷許可工作的通知》(穗氣〔2017〕49號)明確,從2017年4月1日起市氣象局不再受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的防雷裝置設計審核許可和防雷裝置竣工驗收許可。
2017年,經市政府同意成立了防雷安全管理工作部門間聯席會議制度,防雷減災工作實現齊抓共管局面。我市防雷安全形勢總體平穩。
下一步,我局將以多種形式向市人大及政府相關立法、監督部門提出建議,并提請省相關部門對《國務院關于優化建設工程防雷許可的決定》(國發〔2016〕39號)的執行情況進行一次系統的執法檢查,對違反相關規定的情況進行全面清理和糾正。如市人大或政府相關立法部門開展防雷(氣象)相關立法工作時,我局將專門向包括您在內的所有提案人征求意見。
(二)房屋建筑工程管理
市住房城鄉建已將房屋建筑工程的雷電防護裝置設計審核、竣工驗收許可,納入施工圖審查和竣工驗收備案管理。在施工圖設計環節,市住房和城鄉建指導設計單位根據《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2010)、《建筑電氣與智能化通用規范》(GB55024-2022)等標準規范開展設計,指導施工圖審查機構將建筑防雷納入審查范圍,對強制性條文進行審查,在電氣專業審查及防雷審查意見中對圖紙提出審查意見。在施工和竣工驗收環節,市住房和城鄉建于2018年7月向上級住建部門匯報了防雷檢測市場相關問題,同月印發《廣州市房屋建筑工程防雷及接地裝置檢測技術指引》(穗建質〔2018〕1008號),指導房屋建筑工程防雷施工和竣工驗收工作。
市氣象局與市住房城鄉建建立了聯合監督機制,自2019年起聯合開展每季度兩次的市級建筑工程氣象災害防御暨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聯合督查。
房屋建筑工程防雷專業性技術性強,涵蓋設計、施工、檢測等多個環節,管理存在不少難度。盡管建筑工程防雷面臨諸多困難,市氣象局、市住房城鄉建會在市人民政府領導下,持續推動橫向協作,強化房屋建筑工程防雷各環節管理,不斷提升監管效能,織牢織密防雷安全防護網。
三、我市雷電防護裝置檢測市場情況
市氣象局以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公共安全防雷保障為重點,構建了“政事分開、事企分開、政社分開、管辦分離"的防雷減災新業態。根據省氣象局網站公示信息,目前在穗注冊、有固定辦公場所的雷電防護裝置檢測單位共46家,其中注冊地在本省的檢測單位有31家,外省檢測單位駐穗分支機構有15家;甲級資質共18家,乙級共28家。總體來看,我市雷電防護裝置檢測市場是開放、競爭、有序的。
(一)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資質管理
根據《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資質管理辦法》(中國氣象局令第31號,根據中國氣象局令第38號、第41號修改),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主管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資質的管理和認定工作。我省申請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資質的單位,可采取線下或者在廣東政務服務網在線辦理的方式,向廣東省氣象局申請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資質。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資質認定全流程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和便民、高效、信賴保護的原則,為所有申請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資質的單位提供公平的制度保障,營造一視同仁、公平公正的良好營商環境。
雷電防護裝置檢測單位設立分支機構或者跨省、自治區、直轄市從事雷電防護裝置檢測活動的,應當及時向開展活動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主管機構報告,并報送檢測項目清單,接受監管。
(二)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質量監管
按照《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資質管理辦法》、《廣東省防御雷電災害管理規定》(廣東省人民政府令第284號)要求,2019年至2022年市氣象局每年委托獨立第三方專業技術機構,依據《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裝置檢測技術規范》(GB/T21431-2015)、《防雷裝置檢測服務規范》(GB/T32938-2016)等標準規范,對在穗從業的雷電防護裝置檢測單位全覆蓋開展的檢測項目質量抽查工作,將質量抽查結果在市氣象局網站向社會公布,相關信用信息在“信用中國(廣州)"網站對外公示,規范雷電防護裝置檢測市場。
2022年共開展了2次防雷檢測質量抽查。共抽取了26家檢測單位的31個檢測項目,發現17家檢測單位的20個檢測項目存在問題;第二階段共抽取16家檢測單位的28個檢測項目,發現8個檢測單位的11個檢測項目存在問題。上述問題已經完成整改。
四、我市防雷標準化建設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規定,標準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企業標準,國家標準分為強制性標準、推薦性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是推薦性標準,強制性標準必須執行,國家鼓勵采用推薦性標準。《防雷減災管理辦法》《廣東省防御雷電災害管理規定》要求加強防雷標準化建設。
我市氣象部門積極參與和推動防御雷電災害標準化建設,支持推廣應用*防雷技術,鼓勵氣象(防雷)防災減災行業協會開展防御雷電災害團體標準建設。我市主要實施應用的標準包括《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GB 50601-2010)、《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防雷技術規范》(GB50343-2012 )、《建筑物防雷裝置檢測技術規范》(GB/T 21431-2015)、《爆炸和火災危險場所防雷裝置檢測技術規范》(GB/T 32937-2016)、《防雷裝置檢測服務規范》(GB/T 32938-2016)、《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行政處罰規范》(QX/T 398-2017)、《防雷裝置檢測質量考核通則》(QX/T 317-2016)《雷電防護裝置檢測單位監督檢查規范》(QX/T 402-2017)、《防雷裝置檢測服務通用要求》(DB44/T 1797-2016)等。
防雷標準化建設是一項需要長期投入和努力的工程,制定具有廣州特色的技術標準規范,是市氣象局一以貫之的努力方向。下一步,市氣象局將與住建等相關部門、專業院校、技術團隊和行業協會等通力合作,爭取標準化主管部門更多支持,持續推動我市防雷標準化高質量發展。
為應用防雷新理論新技術,使廣州樓宇建筑實現零雷害目標,廣州市樓宇經濟促進會已出臺《樓宇建筑防雷技術評價指南》(T/GZLY2-2022),規定樓宇建筑防雷技術的一般要求、風險等級、防雷效果監測、新技術產品維護等,以附表形式對多脈沖電涌保護器和雷電攔截器進行了規范。該團體標準的推廣應用,將會對樓宇建筑的直擊雷防護和感應雷防護起到促進作用。
五、鼓勵和支持防雷人才培養和新理論新技術推廣應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氣象科學技術研究、氣象科學知識普及,培養氣象人才,推廣*的氣象科學技術,保護氣象科技成果,加強國際氣象合作與交流,發展氣象信息產業,提高氣象工作水平。《防雷減災管理辦法》和《廣東省防御雷電災害管理規定》明確,國家鼓勵和支持防雷減災的科學技術研究和開發,推廣應用防雷科技研究成果。
我市高度重視防雷人才培養和新理論新技術推廣應用。2021年7月,市氣象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廣州市氣象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強化技術支撐,推進氣象科技融合創新發展,開展氣象科技業務協同發展,深化灣區氣象業務科技合作,建設氣象科技創新高地。
市氣象局每兩年舉辦一次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職業技能競賽,搭建雷電防護裝置檢測技術交流的平臺,促進檢測專業技術人才在競賽中比學趕超、提升技能;積極舉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培訓班,邀請專家授課,多方面培養防雷領域人才的綜合能力。
市氣象局爭取財政經費支持廣州野外雷電試驗基地開展技術研究。廣州野外雷電試驗基地建于2006年,是開放式實驗室,主要包括廣州從化人工引雷試驗場、從化氣象局雷電觀測站、廣州高建筑物雷電觀測站,于2018年入選中國氣象局野外科學試驗基地,是開展雷電相關研究的重要平臺。2019-2022年,該基地1人獲批中組部青年優秀人才,1人獲新時代氣象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計劃“氣象人才",1人新時代氣象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計劃“青年氣象人才",3人晉升正高級職稱,6人晉升副高級職稱,培養博士研究生4名,碩士研究生10名。雷電攔截新技術、雷電攔截器和多脈沖電涌保護器等新產品可以到廣州野外雷電試驗基地開展試驗和研究。
市氣象局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會開展防雷交流和人才培養。廣東省氣象學會組織開展廣東省雷電防護裝置檢測專業技術人員能力評價。廣東省氣象防災減災協會定期舉行氣象防災減災、氣象科普宣傳、雷電防護裝置檢測相關政策理論技術、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設備儀器應用和操作等相關內容的培訓,組織開展防雷工程企業能力評價。
?六、下一步工作計劃
按照《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關于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提高氣象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增強氣象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等的要求,市氣象局將認真研究吸納您提出的建議,會同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等相關部門,繼續做好防雷減災體系建設、提高防災減災處置保障能力的相關工作。一是扎實做好防雷安全監管,督促企事業單位落實防雷安全主體責任,深入開展防雷安全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推動我市防雷減災工作高質量發展;二是繼續加強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的溝通協作,聯合開展建設工程氣象災害防御暨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聯合督查,落實《廣州市建筑工程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指引》,持續筑牢建設工程氣象防雷安全屏障;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穩步推進包容審慎監管,創新行政執法方式,持續維護和優化開放、競爭、有序的防雷檢測市場環境,努力做到“無事不擾"“無處不在";四是增強防雷技術服務標準化意識,大力推動防御雷電災害標準化建設,鼓勵防御雷電災害行業協會開展防御雷電災害標準建設,同時加強宣貫國家強制性標準,鼓勵相關單位主動應用優秀的推薦性標準;五是加強與研究團隊和專業院校合作,繼續支持推動防雷新理論新技術研究應用,開展2023年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職業技能競賽,搭建更多技術提升和人才交流的平臺,提高防雷減災技術水平和處置保障能力;六是密切聯系應急管理部門,積極推動氣象防雷安全內容納入地方政府安全生產責任制考核體系,推動各級政府和部門落實防雷安全工作職責。
感謝市政協提案委對我市氣象工作的關注和支持,感謝您和于欣偉、王淑平、曾暉、王桂林等委員對我市防雷減災體系建設的關注和建議。歡迎市政協繼續對我市防雷減災工作進行指導和監督,也歡迎全社會對防雷減災工作提出意見建議。
廣州市氣象局
2023年7月10日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智慧城市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