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磁器口感受沙磁文化
在小龍坎廣場體驗老重慶煙火
在街頭來個小面吃個火鍋
還有會“思考”的樹
會“說話”的井蓋
會“體檢”的生命通道
……
今天,我們去重慶沙坪壩
qio(看)一ha(下)
夠巴適還很智慧的生活!
實時“思考”
垃圾桶、樹木和井蓋自動預警
沙坪壩區是傳承巴渝歷史文脈的文化之地,也是彰顯重慶山水魅力的美麗城區。近些年科技的加入,讓這里的生活環境更巴適了。
唐文莉是重慶市沙坪壩區數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以下簡稱“沙坪壩區數字城管中心”)的一名監督員,負責小龍坎廣場周邊一帶的巡查。
幾乎每天,她的步數都在朋友圈,近2萬的數字,是她用雙腳為城市“美顏”的足跡。一旦發現市容秩序、環境衛生相關問題,她都會及時上報,等候專人處理。
附近人流量大,要時刻發現市容問題是個不小的挑戰。直到多了“智慧幫手”,唐文莉心里有底多了。通過物聯感知設備的安裝,行道樹、垃圾桶和井蓋學會了“思考”——當樹木發生傾斜、垃圾桶溢滿,或是井蓋被打開、移動、被水淹沒,它們都會自動向后臺傳輸預警,及時提醒相關工作人員前往處置。
“一些古樹名木的傾斜和覆蓋在草坪里的井蓋破損,光靠肉眼很難看出問題,物聯設備的安裝提高了我們的效率,也讓我們的工作更加細致。” 唐文莉說道。
除了城市部件和地下設施安裝的物聯感知設備,揚塵控制道路管理系統可以對肉眼看不見的揚塵和噪聲實時監測,并且能夠感知大氣溫濕度、風速、風向,一旦有異常情況,系統會提示告警,生成報表統計,提供決策輔助,保證城市的舒適環境。
實時“體檢”
生命通道預警系統24小時“站崗”
小龍坎廣場的地下停車入口,以前常有車輛違停,不僅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也影響道路通行。為了保證這條生命通道的暢通,執勤人員經常從早守到晚,如果要臨時處理其他事情,這里還需加派人手。
自從在入口處安裝生命通道預警系統之后,情況好了很多。沙坪壩區城管支隊一大隊隊員陳兆龍告訴我們,該系統能夠24小時“站崗”,自動識別到違停車輛后可以發出語音告知司機駛離,還有閃光燈加強提醒。“在雙重提醒下,違停司機幾乎都能意識到違停問題,馬上駛離,保證道路的暢通。”陳兆龍說道。
此外,移動智能車載系統也提升了城市管理問題的處理效率,車輛行駛過程中智能識別上報事件,一旦發現非機動車亂停放、垃圾落地等問題,即可遠程提醒或上傳后臺,通知相關人員及時處理,更高效地解決問題。
實時“互動”
AR駕駛艙及時“get”異常情況
沙坪壩區有87.8平方公里,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已經基本覆蓋。據了解,該平臺上線之后,傳統的人工采集模式轉變為感知采集、上報采集、視頻采集等多樣智能化方式,日均事件采集量和處理效率翻倍提升。
在這背后,前端的物聯設備和后端服務平臺的實時“互動”至關重要。比如AR實景駕駛艙,將小龍坎廣場、三峽廣場、石井坡街道等范圍內的物聯設備接入,實時情況直接呈現在大屏中。
出現異常情況時,大屏上就會自動顯示告警信息,復核后可直接生成問題工單,派發到管護人員進行及時響應處理,打造現實世界與數字世界的實時互動。
2020年起,沙坪壩區數字城管中心聯合海康威視等企業推進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建設,通過智能物聯技術,改變以往發現問題主要靠人工的方式,提升工作人員的效率,也為提升市民生活的幸福感助力。
沙坪壩區數字城管中心做過測算,以往一個城市管理問題從發現到解決需要1-2個小時,如今10-20分鐘就能完成,為打造舒適的人居生活環境保障貢獻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