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SA試劑盒許多研究表明抗生素是一把劍:既能夠殺死導致感染的有害細菌,又會損耗我們的腸道菌群,損傷免疫系統,使我們在面對超級細菌感染的時候變得更加脆弱。在本站之前的報道中就曾有研究對抗生素的使用問題進行探討。
在學術期刊CellHost&Microbe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以小鼠為模型,發現了抗生素治療后腸道中發生的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致使致病菌的勢頭得到進一步擴大。據文章作者所說,整個過程開始于抗生素殺死了腸道中的"好"細菌,其中包括分解植物纖維產生丁酸的細菌,丁酸是腸道中一種重要的有機酸,能夠作為腸壁細胞的能量來源幫助吸收水分。代謝植物纖維的能力下降降低了腸壁細胞對氧氣的消耗,導致腸道中氧氣濃度增加,促進了沙門氏菌的生長。
在今年三月份發表在學術期刊BMJ上的另外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在發生尿路感染的兒童機體中抗生素耐藥性的發生率越來越高,而這或許會使得很多一線療法中的抗生素并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研究者回顧了在26個國家中涉及7.7萬份大腸桿菌樣本的58項觀察性研究,盡管這些研究并沒有告訴我們個體耐藥性產生的原因和效應,但對大量觀察性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或許就可以幫我們查明真相。研究結果顯示,在大腸桿菌引發的兒童泌尿道感染中抗生素的耐藥性呈現一種高態勢的流行狀況,其中很多患者都是早期經常使用抗生素所致。
而在5月10日發表在學術期刊TrendsinMolecularMedicine上的一篇綜述文章中,文章作者總結了我們在使用抗生素的過程中得到的經驗和教訓,對于找到預防和彌補抗生素對腸道益生菌造成的有害作用的新方法具有重要指示意義。
要點一:抗生素破壞了腸道菌群與免疫系統之間的,創造了有利細菌感染的環境。
在過去的十年中,研究人員已經建立了一種共識:沿小腸分布的有益共生細菌能夠通過與免疫細胞進行分子對話穩定宿主的免疫系統。而加入抗生素會導致腸道細菌發出的許多信號出現丟失,導致免疫細胞功能出現暫時性紊亂。人類生命早期如果出現菌群紊亂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以及一些代謝疾病的出現,比如哮喘以及體重增加,并可能會持續到成年階段。
要點二:抗生素的使用會對細菌造成一種選擇壓力,推動抗生素抵抗。
在自然狀態下,從*凍土到人類腸道中的細菌群落都可能存在抗生素抗性基因。抗生素會殺死不帶抗性基因的細菌群體,而存活下來的抗性細菌會繼續繁殖,并可能將抗性基因轉移到其他細菌群體中。zui近研究已經表明,隨著人類年齡增長以及受到越來越多的抗生素暴露,體內微生物組的抗生素抗性基因池會發生擴張。其中一項研究表明人類和動物體內40%的細菌都攜帶針對一種廣譜抗生素的抗性基因。
要點三:抗生素不是*的治療方法,針對感染性細菌開發特異性治療策略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
未來開發治療細菌感染的新方法或者對現在使用的抗生素進行補充,或者提供更加特異的靶向替代策略。其中一種補充治療方法就是促進免疫細合成抗菌因子,在進行抗生素治療清除細菌以后,注射免疫刺激性分子,喚起免疫細胞產生應答,這種方法已經得到證明能夠成功地保護小鼠避免有害細菌在小腸內定植。
ELISA試劑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