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氣環境研究成果獲學界關注
閱讀:630發布時間:2013-3-15
上海大氣環境研究成果獲學界關注
導讀:環境類學術期刊《AtmosphericEnvironment大氣環境》雜志公布了2006-2011年引用率zui高的10篇科技論文。其中復旦大學環境系教授莊國順課題組的論文《上海細顆粒物PM2.5和總懸浮顆粒物TSP的離子化學,季節變化和來源》(“Theionchemistry,seasonalcycle,andsourcesofPM2.ndTSPaerosolinShanghai”,成為中國大陸*入選的論文。
據介紹,該論文詳細論證了上海的大氣污染來源、形成機制及其離子化學,揭示了機動車尾氣和中長途傳輸的沙塵和生物質燃燒是我國沿海大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為研究我國各地出現的嚴重灰霾提供了重要依據,受到國內外的廣泛引用和高度肯定。
該項研究指出,上海顆粒物中的硝酸鹽對硫酸鹽的比值(NO3-/SO42-)在全國所有城市中zui高,說明了交通污染已経愈來愈成為上海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根據上海盛行的風向,可以將離子和元素分類為海洋源,工業污染源和本地源。二次氣溶膠、礦物、工業和交通排放是上海大氣顆粒物污染的主要來源。上海的大氣污染除了受到本地污染源排放的影響,還受到外來源,包括外地區生物質燃燒和亞洲沙塵暴長途傳輸的影響。
據復旦校方介紹,除此篇論文外,莊國順課題組還有另外兩篇論文成為2006年1月至2011年2月在“AtmosphericResearch”雜志引用率zui高的50篇論文之一。說明復旦大學近年來在大氣化學和大氣環境以及變化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在國內外有較高度,在亞洲沙塵和氣溶膠研究領域處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