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刷臉,今年似乎特別火。不久前的刷臉辦卡、刷臉取錢,遍布互聯網的每個角落,讓人不禁感慨,靠臉吃飯的時代終究還是來了。以前,只有明星或高顏值的帥男靚女才能和這個詞起來,但是現在,在高科技的發展下,在人臉識別技術的助力下,刷臉,不再是什么新鮮事兒。
但是問題來了——說了那么多刷臉的事兒,這人臉識別到底是怎么回事?這東西到底靠不靠譜?
下面就來簡單科普下:
人臉識別,是基于人的臉部特征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用攝像機或攝像頭采集含有人臉的圖像或視頻流,并自動在圖像中檢測和跟蹤人臉,進而對檢測到的人臉進行臉部的一系列相關技術,通常也叫做人像識別、面部識別。
人臉識別系統主要包括四個組成部分,分別為:人臉圖像采集及檢測、人臉圖像預處理、人臉圖像特征提取以及匹配與識別。
其中,人臉圖像的匹配識別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一對一進行圖像比對的過程,也就是傳說中的如何證明你是你;另一種是辨認,是一對多進行圖像匹配對比的過程,比如對不法分子的的追逃,將*與庫中人像進行比對。
這么解釋人臉識別也許抽象了點,下面就來舉個栗子:
2015年9月3日,海鑫科金多生物特征信息智能識別閘機在北京市木樨園長途客運站、趙公口長途客運站正式上線啟用。閘機的高清攝像頭采集通行人員現場照片,系統自動利用人像識別技術將通行人員照片與*照片進行相似度比對,判斷通行人員是否持有本人證件。同時,身份信息實時與情報中心重點人員庫、在逃人員庫進行*、人像的實時比對,如發現通行人員為重點布控人員,閘機系統將會自動禁行報警,提示執勤警員進行處理。93閱兵至國慶節期間,系統累計核驗入京人員15萬人次,比中在逃人員、吸販毒人員400余名。
這么看來,是不是說人臉識別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是不是可以靠刷臉辦很多事兒了?
當然不是的。畢竟,任何事都不是的,更別說新興的人臉識別了。目前來看,沒有統一的標準,同時受自身變化及環境因素的影響都比較大,想要達到理想的度還需要不斷的探索及大量的實踐。說到底,“刷臉”,其實還是要拼技術。
至于那些高風險的應用場景,還是不要輕易冒險,拿人臉識別作為*核驗手段。當然,我們可以將其作為核驗身份的方法之一,同時啟用其他生物識別,比如指紋、虹膜等。在安全性要求越來越高的時代,多生物識別是必然的趨勢,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