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企業關注】安陽市是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創建城市,近些年,以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創建工作為抓手,推動交通、公安、商務等部門協同配合,完善“政府主導、市場培育、部門推動”頂層設計,通過設置配送示范區+二次分撥區,建設“4+9+N”的城市配送三級節點網絡、完善“200+1800”的停車與充電輔助設施體系、強化“16+1500”的運營主體與裝備構建,形成了節點完備、組織有序、模式多樣、信息暢達、低碳環保、特色鮮明的城市綠色貨運配送體系,綠色貨運配送的理念深入人心,提高了人民群眾對城市配送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初步探索出了中小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發展的“安陽模式”。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強化體制機制保障,理順工作機制。安陽出臺《關于創建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的實施意見》,成立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領導小組,對創建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和指導。對進入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區域內的燃油貨車,明確和規范了通行證辦理流程,將交通運輸部門審核作為公安交警辦理通行證的前置條件,由交通運輸部門審核資質后,再由公安交警部門辦理通行證,強化了部門協作、提高了管控效果。
(二)構建綠色配送基礎體系,探索資源整合新模式。安陽按照“綜合物流園區+城市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站點”發展模式,整合快遞、零售、冷鏈等配送領域,建成“4+9+N”城市配送三級節點網絡,逐步形成了綠色、集約、高效的貨運配送體系。結合城市規模和市場需求,整合推進一、二級節點融合發展,即將分撥中心設置在物流園區內,實現貨品就近轉運和分撥,極大節省土地資源與分撥時間成本。
(三)推廣應用新能源配送車輛,完善配套設施建設。安陽積極推廣新能源車輛,保障新能源貨車通行權,每年安排300萬專項資金用于新能源車運營補貼,新能源物流車由2019年的100輛增加到1458輛,持續完善“200+1800”的停車與充電輔助設施體系,新能源城市配送車輛+
充電樁+專用停車位,基本實現了中心城區綠色配送全覆蓋。據測算,累計減少油耗1110.22萬升,減少碳排放29123.54噸,減少硫排放1007.02噸。同時,在市區主要商場、批發市場、連鎖超市、末端配送點規劃建設新能源貨車專用停車位,可以有效解決停車和裝卸貨的問題。
(四)創新應用先進組織模式,有效提升配送效率。安陽市聯動上下游供應鏈產業,形成一站式供應鏈服務,通過共同配送、夜間配送、集中配送等模式并存的配送方式,實現了上下游供應鏈的全產業有效聯動。商超蔬菜、快遞、副食品、商超配送車輛電動化率達到90%以上。企業物流費用占商品流通費用比率下降2個百分點以上,配送企業的平均配送成本降低15%以上。
經驗啟示
(一)加強通行管控,保障車輛路權。安陽市在中心城區設立了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區,加強對燃油貨車的通行管控,加大新能源貨車通行權。優化重型貨車繞城線路,制定《安陽市重型貨車交通組織專項方案》,劃設重型貨車禁止通行區域,構建低能耗、清潔化的二次分撥區。將交通部門審核作為公安交警辦理通行證的前置條件,由交通運輸部門審核資質后,再由公安交警部門辦理通行證,相互配合監督,提高了管控效果。
(二)設立補貼激勵、培育市場主體。安陽市交通運輸局、工信局、商務局、財政局、公安局聯合制定了《安陽市新能源貨運車輛運營補貼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設立專項資金,對年行駛里程超過6000公里的新能源貨車進行單車不超過6000元運營補貼。
(三)運用平臺監管、指引宏觀調控。安陽市出臺了《安陽市充電樁布點專項發展規劃(2018-2035)》,并通過自有充電樁監管平臺實現統一監管、實時查詢。建成城市綠色貨運配送信息平臺,實現車輛動態監控、運營里程核算、三級節點和充電場站分布、政務信息發布等功能,提升了配送效率和服務水平。
浙江寧海深化客貨郵融合
健全縣鄉村農村物流服務體系
浙江寧海積極推動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戰略,打造了“集士驛站”“公交郵路”及“客貨郵數字化集成”等一系列創新的農村物流模式,形成交郵融合“一張網”、數字智管“一應用”,集士驛站“一品牌”等標志性成果,建成1個縣級共配中心、11個鄉鎮綜合服務站、128個集士驛站,實現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網絡全覆蓋。通過集士驛站成功推動了農特產業、旅游產業等多業聯動發展,加速數字賦能鄉村經濟的進程,累計助力農產品銷售超過1億元。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優化頂層設計,面上“一盤棋”。寧海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物流發展,成立由縣長任組長的富民工程領導小組,負責統一指揮,協調全縣農村物流發展工作。科學制定資金保障和考核機制,實施集士驛站建設的配套政策,將公交郵路、快遞進村和集士驛站運營納入政策補助,并將集士驛站發展納入各鄉鎮(街道)年度目標考核任務。
(二)強化運力整合,線上“一張網”。針對農村物流末端成本高難題,成立寧海縣集士驛站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郵政公司、民營快遞企業和公交企業打造農村物流服務新體系,部分農村物流鏈路由三級變為二級。同時還首創“公交郵路”和“公交郵箱”,定制63輛全國首批客貨郵公交車,充分利用城鄉公交“村村必達”的優勢和公交富余運力實現快遞進村,打通城鄉物流“最后一公里”。截至2023年底,已開通公交郵路20條,公交帶貨446.5萬件,快遞進村率由2020年55%提升至100%,降低農村物流成本20%以上。
(三)深化驛站功能,點上“多功能”。聚焦農村物流站點經營可持續性差問題,優選集士驛站站長,持續完善物流寄遞、金融保險、代銷代購和政務服務等現有功能,深化“快遞物流服務中心”“鄉村便民服務中心”“農特產品代購代銷中心”和“農村創新創業中心”的“四中心”體系建設,實現驛站“一站多能”。截至2023年底,開展便民服務20萬件,培育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站長20名。
(四)線上+線下,供應鏈“一站式”。針對農產品銷售難問題,優化集士驛站線上商城,結合村莊和站長特色培育“一村一品”,打造集士驛站農產品品牌矩陣,讓每個鄉村集士驛站擁有自己的專屬電商頻道,進一步激發農村物流需求,建設“電子商務+特色產業+物流運輸”的供應鏈一站式服務體系。
(五)數字賦能,服務管理“智慧化”。寧海縣圍繞“快遞進村”“物流促富”總目標,建設智慧物流信息平臺,打造物流布點、物流鏈路、物流促富和物流治管四大子場景。圍繞服務端,升級開發好物流、好買賣、好出行和好服務四大熱門服務;圍繞治理端,統籌設計物流布點分析、物流鏈路分析、驛站農產品展示、公交與驛站安全監管等功能模塊,以商流帶動物流發展。
經驗啟示
(一)充分發揮“統”的作用,凝聚工作合力。寧海縣委縣政府抓統籌,強化黨建引領、系統思維、整體謀劃、政策保障,有效避免部門各自為戰、力量分散問題,形成多跨協同、一體推進工作合力。
(二)充分發揮“融”的作用,增強推進動力。通過“微改造、精提升”途徑,結合鄉村產業、農村電商等現有業態,有效盤活公路服務站,農村小店、農商行豐收驛站等存量資源,因地制宜規范集士驛站建設,通過資源整合健全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服務體系。
(三)充分發揮“育”的作用,激發主體活力。探索實施政策扶持運行機制,建立縣級統籌、部門(鄉鎮)協作、村級聯動、企業考評、驛站自營的規范管理運行體系,調動集士驛站主體積極性。
湖南汨羅創新“電商物流+一村一品”
產業模式
暢通農村末端物流循環網絡
湖南汨羅采用“部門協作、模式多元”的建設模式,融合客運站、物流站點、村委會、郵政代辦點及商場、超市等現有網絡節點,形成層級分明、功能完善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節點體系,創新“交通+物流郵政+直播電商+一村一品”模式,利用公交車輛捎帶貨物和郵件快件,有效打通工業品下鄉“最后一公里”和農產品進城“最初一公里”,緩解制約鄉村振興的農村末端物流瓶頸,有力助推農村產業振興。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整合多方力量,實現共配共運。郵政汨羅分公司與市屬國有客運企業結成“共同體”,整合中通、圓通、申通、韻達、極兔等社會快遞企業縣級經營權,進駐電商物流園,實現共倉共配;以客運線路和車輛為載體,開通30條共配運營線路,形成以公交帶運為主、貨運專送為輔、郵車應急為補的同線同行配送體系。
(二)創建樞紐中心,減少物流環節。汨羅市摒棄鎮級中轉分撥模式,采用鎮級站點專車直達,村級站點“客運+郵車”直達模式,將物流配送體系由三級變為二級,最大程度減少中間流通環節。依托市客運總站建成農村交郵融合發展運營中心,與電商物流園等場站設施構成集統一攬收、智能分揀、冷鏈倉儲、信息調度等于一體的核心樞紐體系。自主研發的信息調度系統,與公交運行系統、智能分揀系統聯通,形成車、貨、站點信息一體化,實現快遞包裹全程可追溯。目前,客運車輛日均稍帶郵件達1.2萬件,對比運營之初增長近300%,且呈逐年增長之勢。
(三)降低運營成本,提升集約效益。按照“獨立倉儲、客貨分離”要求,改造、購置63臺新能源純電動車,優化30條城鄉巴士線路,開通貨運專線,公交運行和物流配送實現“兩網融合”。郵政分公司和物流、快遞企業成本明顯下降,鎮村站點獲得下行和上行收入,實現了多方共贏。農產品通過“兩網融合”體系上行累計增加銷售產值5000萬元,為農民創收近800萬元。
(四)發展“電商快車”,培育“一村一品”。依托農產品上行數據編制產業地圖,按照空白村、孵化村、成熟村、爆款村,培育“一村一品”,通過汨羅農村助農電商平臺,帶動農特產品“走紅出圈”。同時,設立專項引導資金,對鄉村物流服務站點按攬件量實行500元~3000元的一次性業務激勵政策,實現了物流運輸與產業發展互促互進。
經驗啟示
(一)技術創新實現可視化監管與綠色配送。創新性開發農村物流信息平臺,實現了縣鄉村三級寄遞物流體系的人、車、貨全面可視化監控,提高了物流監管的效率和準確性;引入智能化技術,通過與郵政、快遞信息平臺對接互聯,實現了數據共享,為物流運營提供了實時的貨源追蹤和業務指導。
(二)產業融合驅動發展。電商產業與交通物流融合,通過物流渠道的暢通,推動了電商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特色產品的銷售和品牌建設;農業與旅游業、交通物流融合,推進“農村公路+旅游”“農村公路+產業”的建設,支撐鄉村振興、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
(三)部門聯動,利益共享,確保縣鄉村三級物流服務體系可持續發展。成立以市委書記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定編定人,及時協調解決工作推動中的問題。合理設置利益分配指標和權重,切實保障參與市場主體利益,促進良性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