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簇圖像。科學家指出,新發現的這兩個神經簇分別位于大腦紡錘內,相距僅半英寸。他們對臉部的反應比手、腿、車、吉他、花束以及建筑物等都要來得強烈得多。
據《科學日報》報道,近日在給一名病人使用電極短期植入腦內的無痛臨床治療法時,美國斯坦福大學的醫學家們準確地找出了兩個關鍵性的神經簇,而這兩個神經簇在面部識別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科學家指出,這一發現將對治療患有面孔失認癥(即無法識別他人面孔的癥狀)的病人具有實踐性的價值,同時也會揭開普通人中為何有些人在識別面孔方面高人一等。
據科學家指出,這兩個神經簇分別位于大腦紡錘內,相距僅半英寸。他們對臉部的反應比手、腿、車、吉他、花束以及建筑物等都要來得強烈得多。
據了解,來自加州圣克拉拉的患者羅恩-布萊克威爾(RonBlackwell)正在斯坦福大學醫學博士喬瑟夫-帕維茲(JosefParvizi)的引導下接受醫學治療。這是斯坦福大學醫學者們將兩種圖像技術方法和大腦電擊聯系起來研究人類紡錘體的嘗試。該實驗結果也證明了這兩個神經簇,即pFus和mFus對人類面部識別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針對布萊克威爾的治療中,大腦電擊刺激要求電流從一個電極傳導到距離其1厘米遠的另一個電極,這個過程中會穿越一小部分大腦組織。而pFus和mFus的大小大約占到紡錘體的1/4,同時也相距1厘米遠。更巧的是,科學家植入的兩個電極正是位于患者pFus和mFus受損中心之上。這樣的高度匹配度便使得帕維茲將電擊刺激同時直接作用在這兩個神經簇之上。
很快,布萊克威爾對帕維茲的面部感知發生了變化,他說:“你看上去想我見過的一個人,但又有些不同。可能你之前是那個人,但現在你整個臉有點變形了,就像是你臉部的一些特征外形沒有了。”
而當電擊停止時,布萊克威爾立即看到帕維茲的臉由扭曲變成正常。據布萊克威爾稱,當電擊pFus和mFus時,他看到房間內其他物體的畫面并沒有扭曲現象。帕維茲說:“當病人看到我的臉扭曲時,我跟他是一樣的驚訝。”
據悉,這一發現結果已經刊登在該月24日出版的《神經科學雜志》(JournalofNeuroscience)上。目前該研究還得到來自斯坦福大學Bio-XNeuroventures項目以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的資金贊助。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