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手機支付或占40%第三方支付市場份額
2012年12月13日 13:23:34來源:中國聯通點擊量:4739
導讀手機支付具有龐大的潛在用戶群體;手機的便攜性為開展各種手機支付業務提供了基礎;同時,借助移動通信網絡,手機支付可隨時、隨地進行,跨越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以智能卡技術為基礎,智能卡與手機結合在一起,具有交易安全、迅速的特點,是目前手機支付技術的的發展方向。隨著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手機支付作為支付受手段越來受到歡迎,市場發展優勢凸顯。
中國安防展覽網訊 手機支付具有龐大的潛在用戶群體;手機的便攜性為開展各種手機支付業務提供了基礎;同時,借助移動通信網絡,手機支付可隨時、隨地進行,跨越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以智能卡技術為基礎,智能卡與手機結合在一起,具有交易安全、迅速的特點,是目前手機支付技術的的發展方向。隨著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手機支付作為支付受手段越來受到歡迎,市場發展優勢凸顯。
國內手機支付市場發展狀況
國內手機支付市場的幾個發展階段
通過手機短信接入方式支付,是中國早的手機支付,這種方式從2001年運營商就開始推廣,很多手機用戶都體驗過。比如,我們在網上購一款電腦殺毒軟件,其手機支付方式即通過輸入手機號碼和確認付款后,手機會收到一個短信密碼驗證,輸入后就完成交易。目前這種支付方式還是使用為廣泛。但是這種方式只能是小額支付,大金額的支付,運營商并不支持,而且功能也比較簡單。
第二種手機支付方式是手機WAP網站,購物后通過手機來支付。很多WAP上的商家通過自己的支付方式與手機用戶完成交易。但是這種方式發展也比較緩慢,主要制約因素是當時2G通信網絡比較慢,用戶會失去耐心。
第三階段則是近一兩年發展起來的遠程支付和近端交易。遠程支付的典型應用則是通過手機里面的交易平臺完成遠程交易轉賬或付款,如手機支付寶等。近端交易的典型應用則是刷卡手機,各大運營商都在推廣。
國內手機支付市場發展迅速
早在1999年,業界對手機支付的嘗試就已開始:當年中國移動就與中國工商銀行、招商銀行等金融部門合作,在北京、廣東等地開始進行移動支付業務試點。但一直以來,受限于技術、政策、商業模式等原因,手機支付發展緩慢。
自2004年下半年以來,若干主要的第三方移動支付運營商的業務有放量增長的趨勢,使得移動支付業務的地域覆蓋范圍越來越廣,產業鏈的其他環節也越來越積極地尋求合作機會。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移動支付進入地域快速擴張的階段。2005年,移動支付用戶數達到1560萬人,同比增長134%,占移動通信用戶總數的4%,產業規模達到3.4億元;2007年,由于產業鏈的成熟、用戶消費習慣的形成和基礎設施的完備,移動支付業務將進入產業規模快速增長的拐點。
進入2009年,隨著3G在中國投入運營及其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手機支付技術的不斷成熟,移動支付變得更加便利。而移動電子商務試點示范工程(手機支付)已被國家列為《電子商務發展“十一五”規劃》部署的六大重點引導工程之一。2009年也是國內手機支付市場烽煙四起的一年,銀行、電信運營商、第三方支付公司分別推出了以自身為主導的手機支付業務:交通銀行于2009年6月27日高調推出新一代手機銀行——e動交行,知道對方手機號就能轉賬;支付寶的手機支付業務于11月10日精彩亮相,用手機就可以向對方支付寶賬戶付款和繳納水電氣費;12月21日,中國電信江蘇公司宣布“翼卡通”業務在南京和蘇州投入商用,市民只要刷“天翼”手機便可直接乘坐公交車、地鐵和購物。
艾媒咨詢(iimediaresearch)調查研究發現,2010年中國手機支付市場規模突破了百億元,同比增長率為312.0%,艾媒咨詢(iimediaresearch)預測發現,手機支付在中國會出現爆發式增長,2013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396億元,是2010年的23倍。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互聯網的普及、銀行系統及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完善、技術的日益成熟等促進了中國手機支付功能進入高速增長時期。
這些數據似乎表明,中國的手機支付發展已經開始了。但是從中國的用戶群,從中國互聯網的支付量以及手機支付的發展模式來看,中國的手機支付還在發展的初期,其無論在業務量上,還是在業務模式上。
無線支付在未來3~5年內將占第三方支付領域的30%-40%,而目前手機支付還沒有形成什么競爭格局,因為它完全是全新的行業,處于發展的初期,需要很多的企業從各自優勢推進這個行業的發展。
國內手機支付的幾個特點
(1)中國主要的手機支付方式是建立在手機號與銀行卡賬戶捆綁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手機,或者說是手機號只是一個身份的確認,而支付的主體依然是在銀行。
(2)另外的一種使用模式是建立在手機話費的小額支出。通過手機所支付的費用首先歸總在手機話費的系統中,由運營商統一進行話費結算。對于運營商的后付費業務用戶,相當于信用卡,而對于預付費用戶,相當于儲蓄卡。但是,這種支付只是限于小額支付。
(3)不管是與銀行卡賬號聯系,還是小額支付,手機支付的使用環境和使用情景在中國還沒有建立起來。對于小額支付的使用,還有可能建立起使用環境,但是業務量和使用范圍會有局限性,后的結果很有可能是投入多,獲利少。而對于與銀行卡賬戶捆綁的手機支付模式,目前很多使用環境中都安裝了POS機來刷卡,因此,至少在現場支付的情況下,沒有給這種模式的手機支付留下更大的發展空間。
制約手機支付發展的主要因素
作為世界大手機用戶國,過6億的用戶讓移動電子商務前景光明。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中,信息安全、信用制度、政策法規、結算標準的不統一、渠道終端的普及和消費觀念的轉變等問題懸而未決,這都將制約著我國手機支付市場的發展。
(1)大多數手機用戶都遭遇過垃圾信息(短信、彩信、電話)的騷擾,有關部門不斷嚴厲打擊卻收效甚微,不法者依然能采取更為隱蔽的手法對用戶手機*。如信號傳輸過程本身就存在安全問題。此外,偷搶手機現象時有發生,一旦手機與個人銀行卡掛鉤,一部手機將包含更重要的個人隱私信息,這使得手機丟失和損壞造成的個人信息泄密概率和風險都遠高于傳統銀行卡。當扣錯錢或手機被搶、被偷時,用戶利益如何保障?誰來保障?
(2)機卡分離模式以及難以落實的手機實名制,都讓手機支付用戶的信用賬戶難以有效建立,這直接制約了整體手機支付信用制度的落實。而國內運營商不透明的收費模式和霸王條款,使其在用戶心中留惡名已久,不少人都遭遇過莫名其妙的話費支出。一旦手機與銀行卡掛鉤,讓用戶更為擔心無故的費用支出,也直接影響了用戶對“手機支付”應用的信任。要想推廣手機支付,運營商首先應重拾商譽。
(3)手機支付在我國尚屬初級階段,運營商與銀行兩套系統間的業務融合一時難以完成。而多種利益博弈,使相關配套法規依然缺失。加之手機支付業務會使運營商涉嫌經營“類金融業務”,而處于國家金融政策監管的灰色地帶,將使用戶合法權益難得到政策保障。因此,只有不斷改善整體信用環境,加強監督自律,才能真正推動這項應用的大規模普及,否則只能落個“叫好不叫座”。
(4)手機支付利益各方還未達成統一的結算標準。無論是傳統的現金、銀行卡支付手段還是新興的網絡支付寶等,均以銀行結算標準使用。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手機支付與以上支付標準存在新的問題,即通信運營商要和銀行機構的達成統一、便于推廣的結算標準。
目前手機支付存在手機話費、銀行卡、支付平臺三大支付方式,從市場反應上來看,都未能獲得業內和消費者的普遍認同。對于整個手機支付產業鏈來說,達成一個合理統一又能使消費者便捷使用的手機支付標準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5)雖然從技術上已經解決了手機支付的安全問題,但手機支付標準的統一仍需一段時間。目前國內的手機支付技術方案主要有三種,分別是NFC、SIMpass、RFID-SIM。雖然13.56M支付標準是目前較為成熟的支付方式,各廠商支持的呼聲也較高,例如中國電信主導的SIMpass手機支付方式。但2.4GRFID-SIM技術具有中國特色,相關知識產權都在國內。在2.4G技術日趨成熟的今天,其也在發揮著與13.56M相區別的功能——中距離應用,并且應用在車閘、人員定位上。工業和信息化部也早已開始擬定2.4G相關的技術標準,很快將會頒布。單從RFID-SIM分析,國內有三家芯片廠商:國民技術、廈門盛華和中科訊聯,在2.4G技術上各自都有相應的標準,且互不兼容,各家的卡片不能在同一個項目中使用就成了目前較為嚴重的問題。要想解決這樣的問題,必須由國家相關部門出臺相應的政策,才能迫使芯片廠商進行合作,對統一標準制定技術方案。
(6)長期以來使用現金、銀行卡消費已經成為一種消費習慣,對于手機錢包等移動支付手段,目前大部分消費者仍然存在著安全、操作方面的擔擾,需要以運營商為的手機支付產業鏈長期的推廣宣傳。
關于手機支付
手機支付也稱為移動支付(MobilePayment),交易雙方為了某種商品或者服務、使用手機作為支付載體、通過移動通信網絡完成的一種支付行為。簡言之,就是允許移動用戶使用其移動終端(通常是手機)對所消費的商品或服務進行賬務支付的一種服務方式。
客戶可以通過短信、WAP、客戶端等多種形式,利用手機號碼、支付卡、銀行卡等多種支付賬戶,提供賬單支付、手機充值、公用事業費繳費、訂購商品服務、自助金融、刷手機消費等手機自助支付服務。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