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加快展面臨挑戰 信息化建設從四觀入手
2014年06月16日 18:43:01來源:中國安防展覽網整理點擊量:1999
導讀智慧城市建設熱情不減,一方面是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自然導致,另一方面也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才有的結果。用智慧的方式應對城市化的挑戰,推進信息化城市消費,要求城市樹立動態觀、鏈式觀、創新觀、協調觀。
【中國安防展覽網 企業關注】智慧城市建設熱情不減,一方面是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自然導致,另一方面也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才有的結果。用智慧的方式應對城市化的挑戰,推進信息化城市消費,要求城市樹立動態觀、鏈式觀、創新觀、協調觀。
中國面臨城市化的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迅速發展,城鎮化進程的速度達到世界同期的兩倍。1980年世界城鎮化率平均為40%,而當時中國不到20%。30年后,2011年,中國的城市化率超過50%,達到世界平均水平。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甚至把中國的城市化與美國高科技并列為影響21世紀人類發展進程的兩大關鍵因素,并指出新世紀中國大的挑戰和機遇正是來自城市化。
城市作為人類社會的核心形態、未來社會發展的方向,已成為性共識。但城市規模的擴大也帶來了“城市病”,環境、交通、能源、服務等各方面的壓力成倍數增長。
用智慧解決城市病
智慧城市作為大集成者,將突破傳統城市中的種種不可能、徹底改變社會生活,幫助解決現在的“城市病”。
如基于智慧城市的市民服務平臺,圍繞市民,整合市政大廳、社區服務站、智能電視、智能手機、PC等各類終端,為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務,方便快捷,實現公共資源的均等化配置。圍繞市民這個主體,形成一張覆蓋智慧醫療、智慧教育、食品藥品安全溯源等體系的民生安全網。
再如智慧城市加快信息化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提升傳統產業的效率,并催生新的業態。只會從城市的信息化建設自去年年底,公布了68個批入選的國家信息消費試點市(縣、區),標志著城市促進信息消費工作進入了新的階段。半年來,各城市在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實踐過程中,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全面深化了對信息消費內涵的理解,不斷增強了對信息消費作用的認識,逐步明確了推進信息消費的具體方式。
在城市信息化的建設中準確理解信息消費,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準確理解信息消費,可以從四個維度入手,樹立四種“觀”,即從內涵的發展演進維度,樹立“動態觀”;從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樹立“鏈式觀”;從促進城市的轉型發展維度,樹立“創新觀”;從推動工作的跨部門配合維度,樹立“協同觀”。
內涵演進的“動態觀”
目前,對信息消費的理解,政產學研各界有許多種觀點,有廣義的理解,也有狹義的理解;有從內涵到外延進行闡述,也有從直接到間接進行的定義。國務院《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對信息消費的定義是居民和政府部門對信息產品或信息服務的終使用。概括起來是“64”體系:6類信息產品,包括功能手機、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微型計算機、智能電視、IPTV終端等各類網絡化終端產品;4類信息服務,主要包括語音服務、互聯網接入服務、信息內容服務以及軟件應用服務。
在實踐中,我們應該認識到,信息消費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其內涵將會隨著信息通信領域的技術進步、產品更新、網絡演進、應用創新等產業關鍵要素的變化而不斷升級。正如工信部電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所長魯春叢指出的:信息消費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未來,隨著新一代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的快速發展,云家電、智能穿戴設備、物聯網、電子導航、智能安防設備等各類網絡化終端產品,將成為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又一支重要力量。
可以預見,今天的“64”體系,未來將會成為“NN”體系。城市在促進信息消費實踐中,既要以“64”為指導,也要適度前瞻,把握未來發展趨勢,積極研發生產各種新型智能終端產品,開發各類新型信息服務;既要以目前的指標體系進行科學的統計分析,也可以積極探索,嘗試建立適合本市特點的、涵蓋更多新型信息消費內容的指標體系。
經濟發展的“鏈式觀”
信息消費,從字面意思上給人的感覺就是消費,而且許多人目前對信息消費的認識也僅局限于消費層面。事實上,信息消費的內涵非常豐富,它不僅是指對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消費,也包括對信息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供給,還涉及對該領域的投資,是一個以消費為導向的“投資-供給-生產-消費”的信息消費鏈。國務院《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促進信息消費的內容包括加快信息基礎設施演進升級,增強信息產品供給能力,培育信息消費需求,提升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涵蓋了“投資-供給-生產-消費”整個鏈條。
信息消費概念的提出,代表了一種新的“生產-消費”理念:以消費為導向的生產,確保不會出現產品過剩和積壓;以消費為終目標的供給,能夠有效避免產能過剩;以擴大消費為目的的投資,為資金投入選擇了佳的方向。
在促進信息消費工作中,城市不僅要鼓勵對信息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而且要加大信息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力度,不斷增強供給能力。在資金投入方面,加大向寬帶、4G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傾斜力度。
轉型發展的“創新觀”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和地區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只有勇于創新、善于創新,才能有效解決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各種新問題。
促進信息消費,對于城市的發展而言,是一個新的機遇。應將促進信息消費融入城市經濟社會建設全過程,將信息消費的理念作為城市發展的指導,圍繞城市的發展定位,努力推動城市的信息化建設。在信息基礎設施方面,不斷加強投融資方式的創新,加強基站等基礎設施建設方式的創新,加強政府、運營商以及其他企業合作模式的創新;在產業轉型升級方面,不斷加強科技研發,增強信息產業的競爭力,促進新一代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在生產管理方面,不斷提高企業信息化水平,提升生產管理的效率;在民生方面,圍繞社保、醫療、教育、養老、就業、食品藥品安全等重點領域,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創新服務方式和內容,著力破解公共服務資源短缺失衡、區域城鄉差距擴大、均等化普惠化水平不高等問題。
相互配合的“協同觀”
我們在與一些地方信息化主管部門進行交流時,經常會聽到詢問:信息消費與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兩化融合以及一些行業的信息化是什么關系?事實上,信息消費和其他幾個概念關系非常密切,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從某種意義上講,信息消費的范疇可以涵蓋其他內容,比如,國務院在《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促進信息消費的措施,包括“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加快實施信息惠民工程”、“加快推進企業信息化”,還包括“實施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推進醫療資源共享”等行業信息化的內容。
信息消費內涵如此豐富,涉及的部門又很多,這就需要在促進信息消費實踐中,要有統籌規劃,做好頂層設計,要努力形成跨部門聯合推進的機制,充分發揮各部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信息資源跨層級、跨部門共享,發揮信息共享在促進多部門合力解決社會難題中的關鍵作用,形成上下互動、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總體而言,由于信息消費理論仍然處于不斷完善過程中,也沒有太多成熟的經驗供借鑒,需要在實踐中邊建設邊總結,不斷認識理論、豐富理論、發展理論。我們應將信息消費看作未來發展的一種客觀方向,在政策制定、資金投向、資源配置等方面能夠向信息消費相關領域進行傾斜,而不應將信息消費看作一個簡單的消費增長、GDP增加的結果;應將信息消費看作促進城市創新發展的一種方式,是城市轉型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通過一系列措施的實施,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而不應該將促進信息消費看作城市終追求的目標。(本文根據工信部消息)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