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時事聚焦】 6月22日,卡塔爾多哈,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執行主席宣布:大運河”和“絲綢之路”申遺成功,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矚目,舉國歡慶。京市文物局當日表示,申遺成功后,將會進一步提升遺產管理水平及相關安全問題。
對于大運河的申遺成功,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于平介紹,在申遺項目的考核中,涉及遺產沿線風貌整治、環境保護、法規建設等,是一個系統性的指標體系,“并不是有年代、歷史就可以申請成功。”于平表示,大運河聯合申遺成功,體現出上對于北京市針對大運河所進行的線性文保工作的認可。“但申遺不僅僅是為了名分。”于平說,而是為了通過申遺的過程,提升整個大運河保護的理念和沿線文物保護,并帶動對于文化遺產的宣傳。
安防系統作為大運河前后期安全保障的關鍵,在項目工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京杭運河無錫段應用物聯網技術
乘坐航政艇行駛在蘇南運河無錫段,全長40公里的航道線型流暢、水面開闊,船隊魚貫而行、井然有序。相關負責人介紹,蘇南運河無錫段是長三角高等級航道網的關鍵航段,年貨運量相當于4—5條滬寧高速無錫段。整治前,蘇南運河超負荷難題日益凸顯,不僅千噸級大船無法進入,而且船舶堵檔時有發生。整治后,通航船舶大噸位從500噸提高到1000噸,單船航速由12.5公里/小時提高到16.2公里/小時,每1000噸貨物運輸1公里的水運經濟成本因此節約了52.44元。
作為市政府推廣的14個物聯網示范項目之一,“感知航道”儼然成為了這條黃金水道的守護神,保障著航道、低碳運行。自2011年11月蘇南運河無錫段四改三在蘇南地區全線完成,“感知航道”建設投入使用以來,蘇南運河無錫段未再發生過船舶堵檔事件,保障了區域內大宗生產、生活資料的運輸。作為感知觸角,共有5大類數百個傳感器被安置在京杭運河無錫段近40公里航道兩岸,對各類設施及航行的船舶實現全天候監測,并將“感知”到的數據,通過無線傳感網和有線光纖構成的基干網絡,匯聚至指揮調度中心的系統平臺,為各種決策管理提供依據。相關專家贊嘆:“在千里京杭運河上探索應用物聯網技術,對提升水運科學發展水平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感知航道”運行處處體現低碳交通理念。市航道處相關負責人稱,航政部門采用電子巡航的方式對航道進行巡航管理,改變以往單一的日常巡邏艇上航上線和管理模式。據介紹,京杭運河無錫段40公里巡航一個來回需要6—8個小時,巡邏艇燃油成本接近5000元。有了“感知航道”后,航政管理成本一年節省費用近300萬元。
“感知航道”在目前已有的可變情報板、航道網站、智能手機終端等基礎上,將增加電話自助查詢、與96196交通熱線相結合等服務手段,提升為民便民服務功能。同時將打破部門和地區界限,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形成一張覆蓋蘇南干線無錫段航道、橋梁、具有采集多元信息功能的網絡系統。
☉ 運河杭州段啟動監測預警中心平臺建設
經與申遺專家現場多次查看,杭州大運河監測中心位置初步定于拱宸橋西中國扇博物館三樓。中心包含兩個方面的功能:一是搭建監測預警通用平臺,二是接入運河段所有遺產點視頻監控(根據需要加入遺產點實時動態的監測指標),在LCD拼接大屏上實時進行監控和展示。在監測中心的大屏上,可以顯示整個杭州運河河道、遺產點實時監控圖像,遺產監測預警平臺系統的遺產基礎檔案、報表數據、實時預警信息也可切換顯示。
前期,市運河綜保委經過對杭州港航、運河3個街區、杭州林水等地的實地調查,初步確定了各區域監控點的接入方式:一是運河杭州段的6個遺產點(鳳山水城門遺址、富義倉、橋西歷史街區、西興過塘行碼頭、拱宸橋、廣濟橋)及港航監控視頻首先需接入監測中心;二是遺產點之外的街區、園區已有的監控資源,根據需求加裝新探頭,一起接入監測中心;三是根據申遺保護的遺產區監測指標要素(如溫濕度、降雨量、酸雨、水質PM,溶解氧等)采集實時動態數據并融合進視頻監控。
通過監測預警中心的建設,在管理與技術架構上滿足“兩級平臺、三級管理”的要求。兩級平臺即大運河監測預警總平臺,大運河杭州段監測預警平臺。三級管理即(國家文物局、大運河監測預警管理中心)、省級(省文物局)、遺產地(市申遺辦及相關職能部門產權管理單位)的三級管理。
杭州運河監測預警中心的建設,為實現大運河杭州段遺產監測信息的“統一規范、數據填報、應急預警、信息共享”,杭州運河遺產的合理保護、有效管理、科學決策提供支持。
☉ 大運河河北滄州段獲500萬資金支持
大運河滄州段(部分)獲得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設施建設500萬元資金支持。這些資金將用于大運河的加固修繕、綠化、清除障礙物等。
據介紹,這次的大運河滄州段國家自然遺產保護建設項目工程,北起東光縣連鎮謝家壩南至吳橋縣第六屯,主要包括護坡加固修繕2500平方米,堤頂修整、加固2500平方米,河岸綠化15000平方米,堤頂道路鋪設15000平方米,占壓河床障礙物拆除20000平方米等。
除此之外,人們對于大運河申遺成功后,水質環保問題亦非常關注。下面讓我們針對一些焦點問題詳細探討。
焦點1:大運河水質如何改善?
大運河申遺過程中,通惠河通州段河道直接面臨的便是關于排污的質疑。
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專家、古建文物保護教授王世仁坦言,雖然“北京段的保護情況還不錯”,但目前玉河段仍在整治,通惠河段也確實存在排污等問題。
從通州區了解到,對于通惠河通州段的生態環境整治、對河道和水源的保護已寫入今年該區政府工作報告。此前,通州先后實施了通惠河北部城區污水截流工程,通州北部城區生活污水不再直接排入通惠河。同時,通惠河通州段正在進行水環境綜合整治一期工程。目前該工程水下部分已完工,水上部分正在進行。
焦點2:沿線遺產如何避免破壞?
大運河遺產點涉及的東城、西城、通州均表示,申遺前各區縣配合文物部門,作了大量準備工作。部分位于繁華地區、城市開發區域的遺產點,也已按照文保單位的保護嚴格進行。
“什剎海地區很復雜,既有居民區,又是開放式景區。”西城區文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什剎海的保護一直嚴格按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在進行。
據悉,什剎海文保區一期試點項目的工作方案已經形成,包括疏解部分人口、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調整業態避免過度商業化等。目前,地安門百貨商場、聯合大學等片區的項目正在推進,部分街區的人口自愿疏解也在開展。
另外,通州區也表示,在通州新城開發過程中,同項目開發單位等層層約定文保責任,施工人員還要特別接受文保相關知識教育。
焦點3:運河歷史風貌能否恢復?
文物部門稱,北京已在對運河沿線遺產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制定了相關文物保護計劃。海淀區廣源閘、西城區萬寧橋、東城區東不壓橋遺址等均進行了修繕加固。
從東城區獲悉,2011年完成了玉河北段水道的修繕改造。據介紹,修繕工程以玉河河道為核心,將對周邊文保單位進行修繕保護,力求恢復歷*運河的景觀風貌。此前,東城區有關負責人透露,玉河沿岸將建設明清四合院群落,并和附近的南鑼鼓巷一起整合資源,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從通州區獲悉,作為大運河沿線文物古跡,位于通州的燃燈佛舍利塔已于1979年被列為文保單位。近年來,在通州新城的規劃設計中,通州運河核心區西側的“水鄉區”就位于該塔四周,依托該塔建設低密度建筑,并以古典風格為主,保持整個區域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