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安防展覽網 市場分析】在第二輪中國照明產品消費者行為調查結果中,照明產品品牌印象度飛利浦高居,歐普及雷士則為本土品牌中表現佳。調查還顯示LED燈使用度較2013年有大幅提升,從24%上升到40%。在國家政策和行業技術的支持下,LED照明迎來快速發展期。
LED照明燈
LED照明朝智能化發展
附加價值巨大
智能照明的本質是電子化和網絡化,不僅可以實現照明系統的智能控制,實現自動調節和情景照明的基本功能,同時也是互聯網的一個入口,從而衍生更多高附加值的服務,例如健康管理、地圖定位、商品導購與廣告等。
可以預見,照明行業生態將發生重大改變。智能照明屬于智能家居的范疇,其發展需要全產業鏈的配合,未來將導致行業生態發生較大改變。我們認為在專業化生產基礎上的產業整合將是未來智能照明的發展方向。專業化生產是燈具制造企業和控制器廠商的生存基礎,系統整合商和平臺運營商在行業中的話語權更大。同時,照明廠商與互聯網企業加大合作是大概率事件。
成長空間打開
對于LED行業成長的持續性問題,市場的爭議主要來自以下幾點:1)替換市場可以支撐行業多久的快速發展?2)LED燈具的壽命是否很長?3)快速替換期過后,行業的增長動能來自哪里?
關于個問題,美國能源部數據顯示,2013年美國市場LED照明滲透率仍不足5%,假設滲透率每年提高一倍,則替換需求可持續3~4年。而關于LED照明壽命,我們認為在LED照明快速發展期,長壽命不是廠家關注的因素,而是在滿足壽命標準(2~3萬小時)的前提下盡量壓縮成本,而且行業成熟后廠家也會不惜一切代價把產品壽命做到。
后,LED智能照明將提升產品的平均單價(ASP)和附加值,其發展空間遠大于傳統照明產品,快速替換期過后的長期成長動能來源得以解決。
根據市場調研,我們了解到,一個具有智能化控制功能的LED驅動電源成本一般不超過10元,搭配了此類電源的照明燈具出廠價卻比普通燈具高出了20%~30%,*一項智能化配置就可以為普通燈具產品增加至少20%的溢價(而且這是不考慮附加更復雜系統和更配置的情況下)。
我們參考CSA對2009~2015年LED通用照明市場規模的統計和預測,同時保守假設智能照明產品溢價為20%,則2014年和2015年智能照明為行業帶來的新增市場空間分別約達260億元和360億元。
根據此項測算,在不考慮高附加值產品的基礎上,僅2014~2015年兩年智能照明行業將額外提供至少600億元人民幣的市場空間。如果按照30%的年復合增長計算,保守估算到2018年此項數值將達到近800億元,5年內累計數額超過2000億元。
行業趨勢確立
我們認為,智能照明趨勢的確立,將為LED行業打開更為廣闊的成長空間。建議投資者關注以下幾條主線:
1)智能照明時代,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話語權大,飛利浦等優勢明顯,與其合作關系密切的廠商將受益,例如陽光、佛照等;2)本土照明廠商中,品牌影響力較大的企業轉變為解決方案提供商的潛力大,關注雷士、德豪、陽光、歐普、佛照、三安等;3)智能照明市場專業性更強,需要強大的技術和服務團隊支持,工程渠道的價值將凸顯,關注雷士、德豪等;4)拓邦股份、和而泰、茂碩電源等控制器公司亦有較大的彈性。我們重點推薦顯著受益于智能照明趨勢的陽光照明、三安光電和德豪潤達。
LED行業即將面臨的四大挑戰 然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過度沉浸在產業爆發的美好光景里,對潛藏在機會背后的危機與挑戰毫無察覺的話,被危機吞噬將只是時間問題。
挑戰一:全產業鏈的過度競爭態勢
中國LED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產業也經歷了數輪倒閉和重組的洗牌過程,但是目前看來,仍然存在過度競爭的狀況。
行業機構采用HHI指數(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測算中國LED產業的不同產業鏈環節的競爭強度,計算結果發現LED芯片市場的HHI指數約為0.146,屬于低寡占型市場,漸顯寡頭格局雛形。
而封裝市場,LED照明市場,顯示屏市場的HHI指數均小于0.1,處于高度競爭的狀態。過度競爭的產業環境造成的結果就是全行業的增收不增利。
HHI指數是用來衡量產業市場集中度的一個指標,它的計算方法是特定市場上所有企業的市場份額的平方和。
對較大市場份額的企業給予較高的權重,因此更能反映市場競爭結構。而根據結構一經營一表現理論(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簡稱SCP理論,產業集中度和市場壟斷力是非線性正相關關系。
簡言之,HHI指數越高,則的市場壟斷力越強,競爭強度就越低。美國司法部(DepartmentofJustice)在判定反壟斷政策適用條件的時候利用HHI作為評估某一產業集中度的指標。
近一段時間LED業內流行關于2年內芯片企業會生死立判,甚至斷言未來就會定只會剩下5家的言論,讓大家覺得好像LED芯片行業前景很灰暗。
實際上小的芯片企業現在如果還沒有運作起來確實是機會渺茫了,但是整個LED芯片行業的HHI指數是在上升的,相比下游競爭強度要低得多。而且也是整個產業鏈里面有機會形成卡特爾聯盟的環節,后能夠生存下來的企業其實盈利狀況要比現在更好。
挑戰二:缺少新的殺手級應用來延緩產業成熟化
任何一個產業都面臨衰退的可能,只是有的轉瞬即逝,有的則延綿百年。
LED行業不斷通過開拓新的應用領域驅動行業的成長,上游的技術進步提供下游進入新應用領域的可能性,而下游的創新應用帶動了上游相關產業鏈的蓬勃發展。過去的數10年中,景觀亮化、手機背光、顯示屏、電視背光都在某段時間提供了產業前進的驅動力。
然而站在2014年這個時間點上,我們發現很多應用都已經走過了成長快的時期,甚至有一些已經進入衰退期,目前還能看到的驅動產業成長的主要就是LED照明市場。
但是未來呢,我們并不能肯定,LED這個產業未來是像虛線顯示的一樣緩慢衰退,還是伴隨著LED照明周期的終結而徹底走向衰落。
在LED照明替換的大周期結束之后,哪一種應用還能提供LED行業持續前行的動能,彌補巨大的需求缺口,避免掉LED行業衰退的命運?智慧照明,小間距屏,植物照明,紫外應用目前看起來都有機會帶來新的成長動力,但是偏重細分應用,拉動整個行業成長的力道或有不足。
還有沒有另一種全新的殺手級應用能夠為這個產業注入全新的牽引力呢?這仰賴于這個行業的企業家和工程師們繼續去發現和實踐。
假如,我說的是假如,有一天產業衰退成為現實的話,LED企業有沒有思考過,又該如何應對產業衰退,以及在衰退的產業中的經營呢?
挑戰三:產業邊界的模糊化,看不見的對手威脅現有產業生態
通常我們的競爭分析往往過度聚焦于供應鏈條,我們通常很清楚我們的客戶是誰,我們的供應商是誰,我們的競爭對手有誰。
我們對替代品通常也有清晰的認識,比如說,做燈的替代品就是白熾燈、節能燈、鹵素燈等,做屏的替代品是DLP,做背光的替代品是OLED,做景觀亮化和招牌字的也很清楚是在和霓虹燈競爭。
但是,對于潛在進入者,我們幾乎無法識別,但是等到它進入的時候,我們才能看清楚來頭。然而因為不像現有的競爭對手,知根知底,對它的招數路數都能把握,對這種新進入者,可能擁有某種完全無法復制的資源。
大家都比較了解,深圳以前有很多的山寨手機公司,甚至因此深圳贏得了“寨都”的稱號。然而當小米開始做手機以后,這些公司就逐漸消失了。這種潛在的進入者可能顛覆掉整個行業的規則。
特別是在現在跨界的事情層出不窮,微信干掉了三大電信運營商的短信業務,順豐快遞要做電商成立了嘿客,馬云也開始玩足球。我們很難說京東的劉老板會不會有一天頭腦一熱把興趣從奶茶轉到LED。
所以雖然LEDinside的數據里面有一些關于營收的排名,但是這個排名靠前還是靠后本身的意義并不大,希望排在后面的企業對此不要介意。因為很多后來者可能追上來,甚至新進入者幾年之后就會做到很好。
在LED行業,比如東山精密進入背光LED,兆馳股份進入LED封裝和應用,再比如宜家站出來做自己品牌的LED燈泡,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做到很大,這在幾年前,誰又能想到呢?
業內一些企業熱衷于投錢給排名公司去進一些毫無性的排行榜,實際上是沒有必要的,一眼就能看出來是花錢進去的榜單,除了騙入榜者自己,還能騙誰呢,這比業績排名甚至還要無趣。
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LEDinside認為,業內現在的企業能不能利用好自己的先發優勢,創造一些新進入者無法模仿或者超越的競爭優勢,這才是立身之本。這樣即使有新進入者來了,你一樣有足夠的籌碼去和他競爭,甚至是迫使合作。比如說近陽光照明就和京東玩起智能照明的合作,不失為的案例。
挑戰四:IPO阻塞下,如何借資本市場完成產業整合
LED借著行業基本面好轉,加上近一年來TMT板塊估值上升,雖然有競爭激烈、門檻不高的缺點,但是還是享受了一定的溢價。多數LED上市公司的預測市盈率達到30以上。
現在上市公司到一級市場并購所獲得的價差比較大,通過財富放大效應,公司價值獲得重新評估。舉例來說,一個3億銷售額的公司,年凈利潤3000萬,如果以8倍PE收購的話,需要付出2.4億的收購價格,但是如果并購之后,合并報表,每年還能貢獻3000萬凈利潤,并維持30倍市盈率不變的話,就相當于上市公司的市值增加了9億。這就是財富放大效應(市盈率游戲)。如果是用換股的話,較少的股份稀釋就可以取得較多的非上市公司資產。
對非上市公司來說,賣掉是不是就很虧呢?其實也不盡然。IPO的阻力和成本可能拖垮一個公司,以目前的IPO排隊情況來評估,從現在開始準備也至少要到3年以后才有機會。如果錯過高景氣度的時機,行業景氣轉差,公司盈利能力下降后,估值也會大幅縮水,屆時出售公司想獲得高溢價就更困難了。
而從時機上來講,二級市場過低的市盈率和過高的市盈率都不是好時候。過低的市盈率則財富放大效應有限,上市公司的并購意愿不強。而過高的市盈率意味著炒作過度,往往意味著景氣度行將結束,并購也失去應有的意義。
好的時機顯然就是一個產業將興未興之際,行業成長前景可期,行業集中度快速提升。被收購公司也獲得很好的退出條件,特別是一些靠定向增發股份或者換股并購的項目有三年的鎖定期限制,這些新股權所有人自然是不希望股份解鎖之際已經是資本市場LED盛宴閉幕之后。
參考中國臺灣晶元光電的成長歷史,一路走來通過多次成功的并購,整合全中國臺灣LED芯片業界的資源,終打造出具有競爭力的芯片企業。可以說晶電的成長史,幾乎就是一部并購史。
今天的中國LED行業已經具備了這樣的機會和條件,LED行業的企業完全有機會在這個時間點上有更多的作為,利用資本市場完成產業整合,實現公司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