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企業關注】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生活的要求也水漲船高,出門在外,您可以通過電話、電腦來遠程遙控您的家居各智能系統,在回家的路上提前打開家中的空調和熱水器;到家開門時,借助門磁或紅外傳感器,系統會自動打開過道燈,同時打開電子門鎖,這種智能生活已逐漸成為焦點,伴隨著智能家居近幾年的狂熱發展,國內許多商業巨頭更是紛紛試水智能家居。但隨著智能家居的發展,行業市場的反映確是平平無奇,而消費者對智能家居的反映也是興趣缺失,熱烈程度不大。對此,很多人表示費解,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服務真實生活 智能家居開發應關注人性
智能家居在中國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進入中國發展了這么多年,卻依然停留在“概念”階段,至今很多消費者都很難給智能家居一個明確的定義,也沒有享受到理想藍圖中描繪的便捷生活。雖然近些年智能家居吵得火熱,但火的僅僅是口號和廣告,并沒有上升到“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應用層次,智能家居在中國的家庭中依然難覓其蹤。
“在建筑市場即將從規模化轉入常態化的時候,智能家居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棄兒’?”在2014智能建筑工程技術論壇上,首都博物館總工程師、中國建筑業協會智能分會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祝敬國針對房地產全面趨冷的形勢,發出這樣的感嘆。
中國智能家居水平不高 關于智能家居的準確概念,業內始終沒有搞清楚。業內人士透露:“十五年前,曾組織專家討論過這個話題,大家當時討論這個智能家居對建筑業來說究竟是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但是還沒等做深入研究,一波接一波的樓市狂潮就到來了。短暫的討論隨即被房地產市場的井噴和高揚的房價所中斷。”
在一個房價瘋漲的年代,人們迷失在一日三漲的樓市行情中,似乎沒有更多的精力和興趣去研究智能家居的內涵。“對于消費者來說,智能家居增加的那一部分價格,相對每平方米動輒幾萬的房價而言不足稱道,開發商更是樂于利用智能家居的噱頭打廣告。一時間,智能家居如雨后春筍,遍地開花。”
同時,盡管有外國研究機構預測,中國的智能家居市場在2018年將達到1396億元,但中國的智能家居行業實際還處于較初級的水平。“智能家居的概念在中國被‘矮化’了,談起智能家居,除了樓宇對講機之外,多數人對智能家居一無所知。冷淡的智能家居行情早已被紅火的樓市掩蓋了。”
何謂概念被“矮化”?就是人們習慣于在自己的已有知識基礎上對新概念進行理解。一些廠商更是往往僅從自身產品出發詮釋新概念,追逐業績和利潤。“矮化概念的例子比比皆是:‘物聯網’就是貼電子標簽,‘大數據’就是數據規模特別大,這種解釋和理解簡直是小學生在做語文練習!”
智能家居不能代替真實生活 在智能家居進入中國的早期,智能家居曾被商家炒作得沸沸揚揚,與火熱的供給形成對比的是另一邊相對冷淡的需求。十多年過去了,智能家居行業現狀卻是,生產企業不得不為生存而焦慮,時時感到力不從心,盈利困難。投入的錢用光了,發展方向也調整了多次,但還是沒有形成明確的盈利模式。
企業的問題就出在對智能家居這個新概念的矮化,導致消費者不認可。“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矮化’,就是把新技術、新概念都往信息化上靠。”
不可否認,當代信息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低頭族”隨處可見。但信息化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工業革命200年之際,英國曾對200年以來的重大發明做過一個問卷調查。出乎意料的是,排在位的竟是抽水馬桶。“抽水馬桶的出現,使排泄物與人的生存空間分離,出生嬰兒死亡率從而降低了60%。”
虛擬世界無論如何美化,也無法體現現實世界的真實魅力。人類對自身的控制、直接的交往,都需要在“線下”構建。但是在媒體宣傳和公眾的普遍認識中,智能家居就是空調在到家前提前打開,電飯煲自動做飯,冰箱中的牛奶如果沒有了,會自動聯系超市送貨。仔細想一想,這樣的智能家居多只能適合單身白領的生活。如果家里有別人在,空調還要不要通過遙控提前開?那樣所謂‘智能’的生活方式讓家庭與動物園、飼養場有什么區別?”
業內人士表示,人們不是信息化下的傭人,不應以智能的名義迫使人們放棄自由。“買不買牛奶、買什么品牌的牛奶,什么時候買牛奶,買牛奶還是別的飲料,這些問題的背后是一個自愿選擇的問題,而自愿選擇正是商品經濟的重要前提。由系統計算得出結論,根本不是個人的自由意志,這樣的日子過得下去嗎?
智能家居應關注人性 顯然,這種海市蜃樓式的生活是不現實的,也沒有人愿意去購買一件成為擺設功能的智能家居產品。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就在于沒有搞清智能家居與智能建筑的區別和聯系。“智能建筑滿足的是集體用戶的共性需要,有統一的運行控制模型。智能家居是滿足個人對生活起居環境的個性需求,適應用戶因文化素質、生活習慣的差異導致的對建筑的空間和時間的應用具有動態、不定的特性。”
基于這種認識,智能家居應該以現實為基礎,應用為導向,將信息化作輔助手段,來為人服務。“家居的智能化應該是,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管理和調節其運行方式。這才是真正的智能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