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安防展覽網 企業關注】近日,2014APEC青年周活動在北京交通大學隆重舉行。近日在北京交通大學舉行的2014APEC青年周活動上,國家ITS中心常務副主任李斌在主題演講中指出,中國的智能交通在很多領域沒有國外先進經驗可以借鑒,所以“摸著石頭過河”走出了中國特色的智能交通道路。
走中國特色中國智能交通之路 明確六方面思路
李斌向與會代表重點闡述了中國智能交通的發展歷史和現狀,指出中國的智能交通幾乎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同步發展起來,這與國外基礎建設完成以后才開始發展智能交通的節奏不同,也就意味著中國的智能交通在很多領域沒有國外先進經驗可以借鑒,“摸著石頭過河”走出了中國特色的智能交通道路,在路網運行管理與服務、城市智能交通、交通電子支付等多個領域已經實現深度應用服務。他同時指出,到2020年,中國的智能交通將實現新的飛躍,如交通運行協調控制、綜合出行信息服務、智能化公共交通運營、先進的貨運組織、交通運輸安全、智能支付等,都將實現更加便捷的管理與服務。
走我國特色智能交通路線規劃
2014年:國內從事相關智能交通的企業已超過2000家;年底將實現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遼寧、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東、陜西、湖南等14個省(市)高速公路ETC聯網。
2015年:9月基本建成全國ETC聯網運營服務體系,加快形成ETC的規模化應用和完善的服務網絡,全國ETC用戶數量達到2000萬;車聯網用戶的滲透率有望突破10%的臨界值,中國智能汽車的市場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
2016年:年底前全國大中型城市初步實現公交一卡通的跨市域、跨交通方式使用。
2020年:基本實現全國范圍內跨市域的公共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全國聯網;國內智能交通領域的投入將達上千億元。
在今年6月10舉辦的智能交通展會上,中國智能交通協會理事長吳忠澤就中國智能交通未來的發展趨勢發表了演講。為構建我國特色智能交通系統指明了方向。 ,我們要不斷的提升交通感知智能化水平,構建網絡化的交通狀態感知體系,提高交通信息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
一是要突破車路狀態感知與交互等關鍵技術,來提升交通運行監測能力和技術水平。二是在提高交通基礎設施承載能力的同時加快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管理升級,完善道路交通、軌道交通和水上交通的智能化監管體系。三是建設大范圍交通感知和數據傳感網絡,盡快形成權路網智能監控體系。四是推動交通運輸各個相關部門實現信息共享,支撐綜合交通智能化協調管理,安全應急指揮和規劃決策。
第二,我們要重視面向公眾的綜合交通的信息服務,改善和提高公眾出行的智能化服務水平:
這是我國智能交通產業未來亟待要加強和突破的重點,為了滿足公眾出行的多樣化、個性化和動態化的交通服務需求。以及交通應急救援,跨行業綜合交通服務需求,我們一是要建立起交通數據采集、共享和信息發布的制度;
二是推進政府交通信息資源有序開放,建立起公益服務與市場化增值服務相結合的交通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機制;
三是要應用新一代寬帶發展網絡,應用大數據、云計算、泛在網絡、智能終端等新技術、大力推進個性化的移動服務發展,創新交通信息服務商業模式,鼓勵交通管理、載運工具制造、信息產業等多方組成聯盟,共同推進新一代的交通信息服務系統的建立,讓老百姓隨時隨地的享受到便捷的出行服務。
第三,提升公共交通智能化水平與服務能力,增強交通運輸系統綜合運行能:
一是要大力推廣應用公交信號優先、快速公交、多模式城市公共交通協同控制與服務等關鍵技術,來加快實現公共交通智能化;
二是要推進公共交通智能調度系統建設,使公交系統的運行效率和服務品質有更好的提升;
三是要建設發展綜合客運樞紐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務體系,提升客運樞紐的集散能力和服務水平;
四是要逐步建立起城際公路、鐵路、民航等交通體系一體化發展的綜合交通智能華協調運行體系,提高綜合交通運營的協同能力管理智能化水平。
第四,建設跨區域、多模式的綜合交通電子支付系統:
這是我們國家智能交通產業化未來要突破的另一個重點,一是建立起全國聯網電子收費結算體系網絡信任平臺,建設國家高速公路聯網電子收費清分結算和客戶服務體系,實現全國范圍跨區域電子不停車收費服務;
二是加快交通一卡通跨區域跨行業互聯互通,逐步實現多種交通方式之間,不同城市之間一卡通通用;
三是加快電子不停車收費技術,在城市擁堵停車場等領域里的廣泛推廣應用,形成跨區域、多模式的綜合交通電子支付體系,為公眾出行提供智能化的服務。
第五、加快構建綠色交通運輸體系:
一是重視智能汽車的發展,提升車輛的智能化水平,加強車路協同系統、專用短程通信等核心技術研究開發,普及車輛的智能終端,加強城市物流車輛的智能管理,并開展“車聯網”試點工作,提高車輛運行效率;二、要積極采用混合動力汽車、替代燃料車等節能環保型營運車輛;
三是要推廣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系統;
四是構建綠色交通技術體系,促進客貨運輸市場的電子化、網絡化提高運輸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實現技術性節能減排。
第六、促進智能交通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積極營造智能交通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一、緊密結合行業發展實際需求,通過開展示范工程及專項行動計劃等各種方式,加強智能交通領域的成果推廣應用。重點在資金投入、人才保障、激勵措施、信息共享、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予以加強,完善促進科技成果推廣的制度保障與動力機制,探索新型科技成果推廣模式,廣泛利用社會資本,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和產業化。鼓勵優勢企業參與和主導智能交通標準的制定,積極參與智能交通標準化工作;
二、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制定將公益性智能交通應用系統和必要的支撐設施納入交通基本建設范疇的政策,同步規劃和建設;
三、政府要加大對智能交通基礎性、公益性系統的建設資金和運行維護資金的保障力度,充分發揮金融市場的作用,鼓勵和引導民營和社會資本參與智能交通的建設和運營;
四、健全智能交通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支持和引導智能交通領域里帶動性強、集中度高的大企業以及擁有技術專長的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主體、研發投入的主體、科研組織的主體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機制,形成創新集聚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