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科技之明天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2015年05月06日 11:46:47來源:參考消息網點擊量:10757
導讀可穿戴設備在2014年呈現出爆炸式增長態勢,不管是智能手表、健身追蹤器、運動手表還是其它品類的可穿戴產品,都出現了能讓我們眼前一亮的創新點,這也意味著這個新興的行業正在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中國安防展覽網 科技動態】可穿戴設備在2014年呈現出爆炸式增長態勢,不管是智能手表、健身追蹤器、運動手表還是其它品類的可穿戴產品,都出現了能讓我們眼前一亮的創新點,這也意味著這個新興的行業正在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盡管可穿戴設備目前尚未成為主流,但是如果按照目前的發展勢頭,未來非常有機會成為繼手機之后的又一個能夠改變人類社會的科技產品類別。
在實驗室里你或將發現,可以通過舌頭、皮膚或者大腦控制智能手機;你不僅可以通過智能手表也可以通過空氣“觸摸”到別人;你還可以通過調整聲音、重量與色彩來改變食物的味道。
任何對可穿戴科技感興趣的研究人員都可能看著當今的商業產品,然后說“我們20年前就做過這個了”,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人機交互學科教授艾倫·奎格利(AaronQuigley)說道。
舉多點觸控技術為例:蘋果2007年在iPhone上推廣上使用了這項技術,但日本研究人員暦本純一(JunRekimoto)在那之前若干年就已使用了類似的技術。
那AppleWatch呢?其數字觸控功能允許你發送涂鴉、“輕點”或者心跳給其他用戶。十多年前,研究人員埃里克·保羅斯(EricPaulos)就已開發了與之非常相似的Connexus,允許用戶通過敲擊、輕拍和觸摸腕式設備來發送信息。
“我認為,當我們說所有這些技術中沒有一種是全新的技術時,并非在貶低現在的新產品,”安大略的人類媒體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保羅·施特羅邁爾(PaulStrohmeier)說道,“更多地是指出這款產品源于科學家們的研究,而大多數人對這些科學家毫不知情,這是承認他們貢獻的一種方式。”
可穿戴更貼近生活
施特羅邁爾和其他人正在研究如何讓設備更容易進行交互。他的解決方案是:DisplaySkin。這是一個屏幕,像護手一樣纏在手腕上,根據用戶的眼球來調整顯示。
其他的研究人員更為激進:譬如說,在空中的手指動作,或者知道你拿起了哪款設備并自動激活此設備的鈴聲。其他研究人員使用皮膚--將按鈕投射到皮膚上,或者揉捏和擠壓皮膚。另有一個是將微型觸控板粘附到指甲上,這樣就可以用手指進行瀏覽。
可穿戴讓感覺更鮮明
研究人員認為,通過傳遞原本隱蔽的信息,人與人可以更好地相互理解:譬如暈動病患者戴上會發光的項飾,或者當坐下的一人對另一人有好感時會發光的雙人座椅。
如果你能夠傳遞非語言信號,為何不通過“多傳感互聯網”來傳遞這些信號呢?在出差?可以給你孩子的睡衣發送一個遠程擁抱;或者通過小附件從一臺手機向另一臺傳遞香味;據上月在韓國參加會議的英國研究人員稱,你甚至可以通過空氣向另外一個人傳遞觸覺。
可穿戴將進入4D 5D時代
近期在新加坡參加會議的研究人員關注如何改變食物的味道。味道似乎不僅有關舌頭,亦受聽覺、視覺和觸覺的影響。一個日本團隊通過暗暗增加餐叉的重量,令食物感覺更重,因此改變了其味道。而兩名英國的研究人員,通過音樂、虛擬實境耳機以及顏色來讓食客覺得相似的食物更酸或者更甜。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