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安防展覽網 科技動態】飛機出事的概率雖然不高,而一旦發生飛機失事,幸存者。近兩年,*MH370、*MH17、德國之翼、俄羅斯客機的失事,給家屬造成的心理陰影難以估量。航空業界一直致力研究如何在飛機意外中減少人員傷亡。近日,烏克蘭工程師Tatarenko Vladimir Nikolaevich設計了一款可與飛機分離的機艙,并配備降落傘和避震裝置,意外發生時可大限度減少傷亡。
給機艙安降落傘 空難或將不再可怕
Tatarenko Vladimir Nikolaevich經3年研究才構思出這種新設計。據報道,這種新的機艙一旦發生意外便會與駕駛艙分離,同時艙頂的降落傘打開,艙底的橡膠喉則會充氣,減輕著陸或降落水面時的震動,也可確保機艙浮在水面。為彌補降落傘系統帶來的額外重量,客機的機身、機翼及襟翼等均會采用較輕的防火纖維及碳復合物料。機艙底部還加設行李艙,讓行李能夠與機艙一起分離。
很多小朋友總是問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飛機出事故時他們不跳傘呢?這個問題貌似問倒了很多大人。客機之所以不設乘客降落傘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飛機發生事故墜落時,乘客通過特制的彈射椅脫離飛機,是以每秒60米的速度下墜,還要承受開傘強大的沖擊力,對于年齡、身體素質各不相同的乘客來說,并不都能經受得起。
其次,從事跳傘者都要經過專門的技術訓練,離機后要會敏捷地開傘和靈活地操縱傘繩,更要有準確落地的姿勢及落地后迅速脫傘的技能,這也不是一般乘客能做得到的。
再者,民航機幾乎都是采用密封增壓客艙。飛機飛行時客艙與外界大氣隔絕,艙內的大氣壓大于飛機周圍的大氣壓,因此,飛機升空后客艙的門是打不開的,也無法跳傘。
而且,空難事故多數是沒有思想準備時發生的,常發生在云、雨、霧中,大多是在看不到機艙外的情況下,時間極短,來不及做任何準備工作。
所以,客機為乘客提供跳傘的各種條件并不具備,但是客機一般都有多臺發動機可以維持飛行,也有緊急出口和自動滑梯、救生衣、救生艇、氧氣罩等設備供應急使用。
Tatarenko Vladimir Nikolaevich設計的這套方案打破了飛機墜落時乘客只能在機艙內死里逃生的先河。外形酷似膠囊的獨立機艙,能夠與飛機組合或分解,在飛行發生意外事故時,可以迅速將機艙脫離并讓乘客安全降落。在飛機遇到緊急情況時客艙可以分離并借助降落傘安全降落。在飛行的任何階段,包括起飛、飛行途中和降落,客艙都能和飛機分離。客艙頂部安裝有降落傘,一旦分離,降落傘立即打開,幫助飛機安全降落在地面或水面上。艙底還有橡膠管,可充氣膨脹,以緩解降落時的撞擊力。真是想想就好刺激呀!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安危了!
這也就是說,一旦你乘坐的飛機遇到問題,你不需要慌張,不需要考慮跳傘會不會怕得要死。你只需要系好安全帶,等待安全著陸。
另外,由于機艙和飛機是分開的,飛機還沒抵達,乘客就可以先辦理登機手續坐到機艙里,等飛機到了,裝載車將機艙送到飛機下方對接起來。
有人會問,飛機駕駛艙的機組人員怎么辦,或許在保證乘客的安全下,機長可以安心跳傘了吧?看來,真的是科技改變生活。這種分離式新型客機從研制到投入使用并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實現的,空難一直以來是*人民共同關注的話題,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這種客機能夠被普遍運用,人們在出行的時候能更加的安心舒心。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