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品牌專欄】指紋識別在借助蘋果手機的東風下,已經牢牢占據了智能手機市場,如今沒有搭載指紋識別模塊的手機都不叫智能手機。不過隨著虹膜識別技術的成熟,三星、蘋果等手機巨頭廠商在2016年頻頻預示將會推出搭載虹膜識別的新產品,難道指紋識別“1人獨大”的現象,很快將會被虹膜識別技術打破嗎?
指紋識別地位岌岌可危,虹膜識別千呼萬喚始出來
近日,三星針對虹膜識別做出的一系列動作備受關注,先是發布了搭載虹膜識別技術的平板電腦Galaxy TabIris,而且在各地開始申請虹膜相關商標,虹膜識別貌似將成為三星一系列新產品的標配,即將發布的Note 6也一直被外界猜測將搭載虹膜識別技術。
而新被曝光的iPhone 7設計圖也顯示:作為指紋識別的“大恩人”,蘋果貌似也將力推虹膜識別技術。
在三星、蘋果的推動下,指紋識別是否還能PK掉虹膜識別,保住智能手機市場“一哥”的地位?基于此,筆者聯系了同時擁有人臉、虹膜、指紋三種生物識別技術的北京天誠盛業科技有限公司。
指紋識別應用場景受限
天誠盛業提到指紋識別技術在引進智能手機市場之前,其實已經在金融等其他領域應用非常成熟,比如全國60%以上的銀行都已經在日常辦公中使用了天誠盛業的指紋識別產品,可以說指紋識別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手機廠商將指紋識別作為智能手機賣點,技術實現難度不高,成本又低,所以在iphone 5S的助推下,指紋識別快速得到各手機廠商和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但是指紋識別是成熟的生物識別技術,卻不是讓人放心的生物識別技術。由于指紋識別是接觸性的,因此它仍然對于一些困難手指(脫皮等)以及識別條件(潮濕手指)有很大的限制;另外,指紋識別的安全性也一直為人所擔心:小米5發布的home鍵大小的指紋傳感器,很多用戶也會對其性有所疑問。不過天誠盛業認為:為了外觀設計,指紋識別模塊朝微型化發展是必然趨勢,但是減少采集面積并不意味著準確度的降低。
指紋識別一般是通過指紋的特征點來進行身份鑒別的,特征信息量越多,指紋識別的結果也愈,而傳感器大小是會影響到采集到的信息量,但當前的絕大部分手機廠商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同時也會在指紋算法方面有所傾斜。比如采取當前較為先進的多指紋融合技術,此種技術簡單來說可以通過多次采集、將同一手指不同部位的指紋進行融合,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指紋模板存在模板庫中,以更加方面、準確的實現用戶身份認證。
雖然指紋識別在技術上有所提升,但是由于成本過高、技術壁壘等原因,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的指紋識別應用場景仍然比較受限,其應用大方向也只集中在手機解鎖、賬戶登錄等較低安全級別中,指紋支付的功能雖然也已開放,但用戶的安全顧慮也是其使用率、活躍度的一大障礙。
虹膜識別崛起是趨勢
與指紋識別恰好相反,單就信息量來講,虹膜是指紋的5-10倍,虹膜識別作為的生物識別技術,一直被高安全級別的應用場景青睞,而隨著移動支付市場的發展,虹膜識別也正在由軍工等行業用戶向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拓展。
其實早在2013年,三星等通信廠商即對虹膜手機進行大肆宣傳,但由于當時虹膜識別技術還不夠成熟,其中虹膜識別的距離在當時就存在一定限制,但隨著近幾年虹膜識別技術的發展,虹膜識別完全可以在用戶常規閱讀距離之內實現識別和認證。以天誠盛業為例,其探索者移動專用虹膜模組擁有13項發明,這款虹膜模組識別距離已優化至17-55cm,不需要客戶做任何的刻意配合。
在移動支付的發展趨勢下,以度和安全性著稱的虹膜識別成為智能手機標配只是時間問題。
指紋識別可能不再是“一哥”,多模態識別才是未來
雖然虹膜識別在智能手機界的崛起是無法阻擋的,但是也并不代表會完全替代指紋識別。隨著互聯網和移動端的技術發展,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將承載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和功能,其終端形式也將越來越豐富,單一的生物識別難以滿足所有的場景需求,只有將不同的生物識別技術組合起來,取長補短,通過多模態生物識別才能為用戶提供徹底、體驗好的解決方案。未來你的智能手機很可能是根據不同的安全級別分區域管理,金融類賬戶需要驗證虹膜才可登錄,一般文件加密只需要按捺指紋即可,其他的普通消息也可不用加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