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安防展覽網 市場分析】 談及智能家居。其實并非什么新鮮概念。早在互聯網之前,便已經有智能樓宇、智能安防、智能建筑。世界座智能建筑可以追溯到1984年的美國,智能家居也已廣泛應用多年,包括中國。
照明商未來發展:應打破各自為政僵局
而物聯網的出現是智能家居發展的分水嶺。借助移動通信技術,設備通過裝載SIM卡,抑或通過WIFI、藍牙,與互聯網進行連接。愛立信預測2020年,將有500億臺設備在線連接,是智能手機存量的數十倍。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與家相關的設備,例如三表(水、電、氣)、家電、安防、停車場、電梯、電燈、供暖等等。
以作為人的生理需求的照明行業為例,國外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統已經廣泛應用于建筑領域,而我國的燈光調控使用率不到1%。早在2010年,國家建設部已要求全國大中城市中60%的住宅實現智能化。
如今,在智能照明控制開關、系統技術逐漸成熟,且成本逐漸降低的大趨勢下,智能照明市場的前景十分光明,是家居智能化的變革點及硬件與生活大的連接點所在,屬兵家必爭,互聯網巨頭們紛紛入場布局。
在這個巨頭布局的游戲中,飛利浦首先提出了“智能互聯照明概念”,除了布局辦公照明市場以外,其智能家居市場照明產品也尤為突出。而思科這個網絡時代*,借助其安全可靠的IT基礎設施和通信設備,在合作中也成功地在智能照明市場上分得了一杯羹。
但從行業自身的角度來看:巨頭對于行業的影響,更多局限于:概念/布局/生態的階段,然而對于目前還處于早期的智能家居而言:連接器、入口、控制中心、生態等都是建立在單品之上,沒有單品,其他都是空談。
在飛利浦、歐司朗、GE和科銳等巨頭之外,國內不少企業也嗅到了這片新的商業“藍海”的新契機——
今年4月,華為憑借自身強大的通信與連接技術,一舉瞄準了這個巨大的市場,攜手國內家居照明業:歐普照明,雙方共同簽署了智能家居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傳統照明公司和通信巨頭的組合讓智能照明有了更多遐想的空間。隨后,雙方的合作迅速進入實質性階段,陸續發布新品。
雙方的深度合作對智能照明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相當于把通訊領域和照明領域的技術注入到一個產品中,共同探尋如何以用戶需求為核心構建安全可靠、簡單易用、智能互動的智能家居整體解決方案,對于亟待通過智能化轉型而實現自我進化的照明行業而言,頗具前沿探索價值。
多品牌與終端的跨界合作,打破“家電+wifi”的偽智能模式
就在12月20日,歐普照明在已有產品的基礎上,聯合隸屬哈曼集團的音響品牌JBL推出數款新品,從而組合成“歐普華為Hilink產品套裝。
對于它的品質升級,歐普將之總結為:1.省心——遠程調控,方便隨心,一鍵配網輕松連接(華為); 2.健康——調光調色,一燈匹配多變需求(歐普);3.音享——聲光聯動,搭配JBL藍牙音響(JBL)
而在筆者看來,這樣的變化背后是一種理念的變化:智能照明不是技術堆砌,而是一種人性化的體驗,在無形之中提升生活品質。
智能家居,絕不是簡單增加一個wifi,然后將控制中心從單獨的遙控器集成到一個手機app上,這種程度的智能化,僅是商家銷售的噱頭,并無實質意義。
真正的智能家居,不僅是停留在家庭設備的聯網協同,更深入的應該在于的提升人們的生活體驗——人們需要的是實用性,而不是遠程遙控,也不是炫酷的操控界面,、便捷、節能才是用戶要的。理想的智能家居是可以替我們訂機票改簽航班,或根據我們的體溫自動將空調調節到合適的溫度。
試想一下,如果:晚上臨睡前,燈光會自動調睡眠模式,睡蓮光色幫助你更快入睡;一聲“開燈”,無需離開暖暖的被窩,燈光即亮;清晨燈光緩慢亮起,把你從睡夢中喚醒,讓起床不再是一件難事;靜坐桌旁,燈光一鍵變為閱讀模式,隨心暢讀……這就是歐普的新產品正在逐漸做到的
我們可以想象,未來的智慧生活也許只要一個口令、一個手勢,甚至只是存在你腦中的一個念想,“會學習”“能懂你”的燈光就會自動調整出適合的狀態,實現真正的“智能”——自動感應環境和人,自我學習、自我調整…
打破各自為政的僵局,做別人沒有做的事情
智能家居其實就是一個服務于家庭的物聯網,并不限于家用電器,其他如照明、門禁、安防系統、中央空調系統等所有能通過通訊模塊聯網的設備,都屬于智能家居的一部分。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還并沒有一個統一家用設備接入標準。電器廠商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不愿受制于人,都是自成一派各自推行自己的智能家居解決方案。盡管國內有像格力等廠商表示自己的智能家居方案可與其他廠商兼容,但是實際體驗中能夠接入的卻也是鳳毛麟角。
從目前國內廠商開發的智能家居方案來看,初始一點的一般采用“終端+設備+WIFI”方案,這其實就是初級的設備聯網,并不能形成什么消費痛點,除了價格更高玩弄一下智能概念外,別無它用。而一點的智能家居方案則已經走上了“終端+設備+云”的組合,這個組合已是目前傳統電器廠商優的智能化解決方案了。但它依然面臨兩個核心問題:
,僅供自家產品接入,扼殺智能化:在整個智能生態構建的過程中,各個廠家均只考慮自家產品接入,現實的情況是,消費者購買的各種電器不可能是同一品牌,因為廠商間術業有專攻,技術有差異,以及消費者對于各個品牌在不同領域的產品存在認知差異,消費者不可能將家中的所有可接入智能家居設備全部選用為同一品牌,這就使得整個智能家居的智能化打了折扣,甚至說這根本稱不上是智能家居。
第二,場景化不夠,為了智能而智能:經常有用戶吐槽:遠程控制空調、冰箱,自動烹飪早餐是一種偽需求。智能家居的智能化應當不僅是停留在在家庭設備的聯網協同,更深入的應該在于的提升人們的生活體驗,換句話,智能家居的控制終端不僅應該對你的家庭里邊的事情了解,還應該對外面的世界有所知曉,甚至可以替你訂好機票改簽航班、替你叫快遞上門取件,出了家門只需要說一聲Bye然后所有的電器就替你關閉,亦或者根據你床上的傳感器探測你的體溫自動將空調調節到合適的溫度等等。
而這兩個核心問題的背后的邏輯說明:要做到真正的智能化背后需要超強的數據能力作為后盾,而這顯然并非傳統家電企業的所長,品牌與生態合作時是必須的;但在合作當中,傳統家電品牌要與互聯網平臺之間保持高度的信任,能不以一已之利而損害對方,平臺不做自營貼牌,品牌不做自己做一套標準,保持跨界合作,開放共贏的心態是非常有難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