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媒體導讀】不管你是否在意、是否愿意,人工智能時代已經悄然向我們敞開大門。“人工智能”的概念,與傳統的流水線、機器人操作有哪些區別?哪些行業的就業將會受到或者已經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人工智能帶來哪些新的職業前景?社會管理層面如何提前研判籌劃,在利用人工智能增加社會財富的同時,有效應對“人工智能”給企業和個人帶來的沖擊?
不必惶恐——
目前替代的主要是重復性高、繁瑣枯燥、大量使用人工不經濟的工作
當你前往地鐵、機場和火車站時,很難看到安檢員的身影,“刷臉”即可順利通關;當你為網購商品退換太麻煩苦惱時,對話式線上機器人能準確理解你的需求,迅速解決問題;當你出門辦事,只需輸入坐標,無人出租車就能穩穩地停在你的身旁。
這不是幻想,是能看得到的未來。而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崗位,遠不止安檢員、客服人員和出租車司機。機器有望代替記者寫作、代替廚師炒菜的新聞近來層出不窮。據外媒報道,摩根大通已經開發出一款金融合同解析軟件,原來律師和貸款人員每年需要36萬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該軟件只需幾秒就能完成,且錯誤率大大降低,這意味著相關人群可能失業。
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本質是一種能力。1956年美國學者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即用計算機模擬人的智能。“人工智能像人一樣看、聽、理解事物,與之對應的是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能力。”百度研究院院長林元慶說。
人工智能與傳統的工廠流水線有很大區別。“比如給水瓶安裝蓋子,如果只是機器重復加裝動作,并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只有機器操作隨著水瓶不同的方位和姿態做出相應調整,并對意想不到的突發狀況做出正確反應,才稱得上是人工智能。”林元慶說,人工智能也不等于機器人,它既能有形,也能無形,將智能滲透到了各個環節,并非一定有實體依托。
之所以能對就業產生沖擊,是因為在某些方面,人工智能做的就是比人好。“比如安檢、看病理切片和監控視頻審核,再如通過收集數據進行優化,這些工作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相對枯燥且對人來說容易出錯,交給人工智能更為。例如,可穿戴式健康產品就能把人體數據上傳,通過人工智能系統去分析,幫助人們盡早發現健康隱患。”微軟資深副總裁、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舉例。
中國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認為,基于人工智能的發展現狀和特點,未來人工智能對就業的沖擊可能體現在三方面:
一是基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和降低勞動成本的需要。如制造業中智能機器人對生產流水線工人的替代、智能化信息系統對手工作業的替代等。
二是基于風險與質量的需要。用人工智能填補勞動者自然退出的高風險崗位或短缺崗位,特別是采掘、高空、探險及其他危險性很高的作業,以及對精密度要求高的崗位。
第三類是基于生活和樂趣的需要。比如家政機器人、情感陪護機器人、娛樂機器人等。
“企業特別歡迎我們。”中科慧遠視覺技術(洛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正濤運用人工智能幫助東莞一家企業解決了手機蓋板缺陷檢測難題。張正濤說,企業都精打細算過,在速度上,人工檢測一片手機蓋板缺陷需要十幾秒,而機器看一片只需要3到5秒,效率提高2至3倍。同時人工的漏檢率為5%,而機器只有2%左右。“而且原來需要企業員工在強光下用肉眼來辨別缺陷,極大損傷視力,現在終于有望把人從‘血汗活兒’里解放出來了。”
不過,現階段人工智能并非“勞動力”。在一個真正實現人工智能的工作場景中,傳統勞動者并未被驅離,只是改變了角色而已。“仍然需要人類對人工智能的表現進行監控,進行情報采集與分析,以及開展預測性的實驗與評估,引導性的過程管理與控制。”中科院自動化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說。
職場中人是否對“人工智能”如臨大敵?律師王先生關注過一則新聞,國外律師事務所雇傭人工智能系統支持的虛擬助理,能夠同時查閱數萬份歷史判決,以前需要500名初級律師完成的工作,它數分鐘就能解決。“確實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不過對整個社會規則、人情、倫理的理解能力,以及運用智慧解決問題,仍是計算機不能企及的部分,我認為短期內還不至于被它‘砸’了飯碗。”
前景可期——
能創造更多社會財富,在取代一些就業崗位的同時,也能開拓新的就業崗位
人工智能的確會替代部分崗位,不過,它同時也會創造出很多新的就業機會。
“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必將重塑各行各業以及人們的生活。”洪小文說,人工智能首先會推動產業向智能化轉變。未來不少產業領域都將與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實現智能化,如智能汽車、智能醫療、基礎設施行業的智能電網、智慧城市和智能家居等。而且,人工智能還將引發商業服務創新,比如,它能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實現智能化的餐飲推薦、即時圖像搜索,等等。
專家認為,人工智能將創造兩大類新的就業機會——
“研發將成為普通的工種。就像農業社會的農民、工業社會的工人一樣。”王飛躍認為,今后熱門的職業可能是決策工程師、計算實驗工程師、平行執行工程師、可視化工程師等,就像眼下風風火火的機器學習工程師一樣。
“機器管理人員將大量涌現。”張正濤以前文所述東莞企業為例指出,被機器取代的工人,可以通過培訓和學習向機器管理人員轉變,負責機器的日常操作和性能維護,向崗位流動。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導致現有產業鏈的顛覆及變革,催生新的產業、產品和服務,創造出新的崗位。”北京師范大學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主任賴德勝認為,回看歷*的每次工業革命,既會破壞一些就業崗位,也會創造出大量新的崗位。有了拖拉機代替農民耕地,農民可以流動到城市務工;又比如電商沖擊了實體店經濟,但壯大了物流產業,帶來快遞員群體的激增。
人工智能的出現也能有效緩解用工結構性短缺的局面。“我國適齡就業人口每年減少數百萬人,預計‘十三五’將減少約2000萬人,2030年前后將出現勞動力供給不足,人工智能的替代是一條彌補途徑。”鄭功成說。
那些被解放出的勞動力該去哪兒呢?“現在我們每天工作8個小時,如果以后借助人工智能,我們3個小時就能完成任務,那剩下的5個小時,就可以去做自己更喜歡、更有意義的事情,創造新的財富。”賴德勝認為,人可以尋找新的定位和職業,把重要、的任務留給人類自己,這才是資源集中和智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