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媒體導讀】在低功耗廣域網絡領域,之前一直是NB-IoT、LoRa、Sigfox等不斷在刷屏,而關于eMTC的消息并不多。與3GPP組織同期推出的兩個新的行業標準中的NB-IoT相比,eMTC顯然“沉悶”不少:去年10月份,中國移動就宣布聯合愛立信和高通啟動國內基于3GPP標準的eMTC端到端商用產品的實驗室測試。
2017年世界移動大會(MWC)上, AT&T、KPN、NTTDOCOMO、Orange、等九大來自于四大洲的主流運營商宣布支持LTE-M(eMTC)的部署。目前,這些運營商正采取包括試點、物聯網開放實驗室和入門工具包發布等在內的多種方式,來支持并加快模塊與終端的生態系統發展。
近日,華為與高通合作,采用高通MDM9206調制解調器,在其TDD IoT實驗室打通TDD eMTC標準協議的空口First Call,推動了基于TDD 的eMTC產業化進程。雖然具有代表性意義的事件,但并不妨礙我們得出以下的結論: eMTC的市場版圖正強勢擴大中,同時也表明了此前只是NB-IoT、LoRa、Sigfox等不斷跑馬圈地的格局或將面臨著重構。
eMTC商用進展并不慢
2017年2月底, AT&T、KPN、KDDI、NTT DoCoMo、Orange、Telefonica、Telstra、TELUS和Verizon在MWC2017上確認支持eMTC的部署。
某種程度上,國內三家運營商在NB-IoT領域的商用競賽,就像AT&T和Verizon在eMTC領域激烈角逐的翻版。
2016年10月,AT&T開啟了北美eMTC商用網絡部署,2017年2月28日,高通、愛立信與AT&T完成了基于eMTC的VoLTE呼叫演示。一個月后的3月30日,Verizon跑在AT&T前面, Verizon在美全網商用eMTC。Verizion為了給用戶提供注重安全和覆蓋特性的物聯網接入,通過虛擬云環境打造了一個可快速上線、敏捷部署的IoT解決方案,其彈性伸縮特性可滿足于日益增長的IoT商業需求,并注重經濟性。
Verizon收取每月每終端產生的數據費用2美元,還包括定制化服務。業內人士評價稱,這種eMTC的服務收費相對于美國客戶還是很便宜的,但對于中國客戶太貴了。
上周,愛立信開啟了全國15個重點城市的物聯網路演,在首站北京站點的展示中,大部分應用主要基于NB-IoT,從智能工廠、智能天線、水聯網、摩拜單車、智能車位地鎖到智能醫療,可見其對于NB-IoT在中國商用的看好,但并不意味著eMTC在中國的商用進度落后于NB-IoT。
2016年雙11,愛立信與高通在中國移動研究院實驗室完成了R.13 eMTC的數據傳輸試驗;2016年年底,在中國聯通現網下,愛立信完成了eMTC數據傳輸的外場試驗。目前,愛立信關于eMTC的測試均在FDD接入下展開。上個月,在西安的華為TDD IoT實驗室,華為和高通打通了TDD eMTC First Call,這是否代表中國移動將在TDD頻段上展開eMTC的部署?
多場景應用驅動c-IoT技術發展
相較于2017年Q2在美國全網部署eMTC網絡的AT&T,Verizon的提前商用意味著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權,這似乎也間接印證了中國移動對于中國電信年中*行商用NB-IoT的按耐不住的心態。
此前,媒體報道,在諸如湖北等地中國移動釋放出了清頻2G的積極信號,似乎暗示NB-IoT的商用在即。與此相呼應的是,今年8月起,中國移動4G+手機支持FDD-LTE Band8,更有業內專家李進良呼吁盡早做好退網2G的準備,這會不會是中國移動也將規模展開商用NB-IoT的前奏呢?
可以發現,國內運營商對于NB-IoT等蜂窩物聯網技術期望很高。筆者此前曾認為,相對于eMTC的諸多特性,NB-IoT如果不能盡快站穩腳跟,出局的可能性更大,所幸的是,國內相關運營商對2G/3G的減頻減容將對NB-IoT+800/900 VoLTE順利商用形成強力的推動作用。
據媒體報道,中國電信將在雄安新區布局千兆光網、天翼4G和NB-IoT全面覆蓋,提前布局5G試驗網和云網融合、安全可靠的智慧城市信息化基礎設施能力。中國移動也超前規劃部署5G移動通信網絡,確保全光高速寬帶基礎網絡一步到位,加快數字化服務布局,推動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新技術新業態創新發展……值得玩味的是,三家運營商中僅中國電信強調了NB-IoT的全覆蓋,而中國移動只提及了物聯網。
5G是由基于場景的用戶需求驅動技術發展,并非像3G、4G由技術去催化用戶需求,因此,NB-IoT/eMTC作為5G IoT的前身,滿足多種場景下的蜂窩物聯網技術,意味著在滿足端到端的低功耗、大連接應用中將大有可為。
競合之間做大蛋糕
江湖總是少不了紛爭,但面向NB-IoT業界合作大于競爭,重要的是做大蛋糕。NB-IoT和eMTC兩大產業鏈,悄無聲息展開了基于授權頻譜的LPWAN商用節奏之間的比拼,從商用時間、模組成本、網絡架構、運營服務、商業模式等諸多方面,看上去是eMTC和NB-IoT兩大產業鏈對話語權的主導。
背后的競合,實質是加速對非授權頻譜3GPP標準的替代。此前,在comobs的多篇文章中指出,NB-IoT與eMTC才是佳的互補型選手。
兩年前,華為與愛立信等還在NB-IoT標準上打得不可開交,終多方妥協。愛立信認為,自己才是NB-IoT標準的主要推動者,頗有火藥味的是,除了愛立信之外,華為、高通也認為自己才是NB-IoT的主要推動者。不過,各方均在推動NB-IoT的規模化發展。
在基于工業4.0的智能工廠技術中,愛立信在南京工廠通過NB-IoT記錄約計1000個高精度螺絲刀的數據記錄,進行智能分析,優化維護管理;在智能天線的監控中,通過NB-IoT完成之前難以做到的各項天線參數的監控,實現對天線7*24小時全天候的物理狀態的監控,降低運維工作量;在智能停車系統中,通過NB-IoT將車位地鎖融入物聯網之中,通過手機APP一鍵解決車位地鎖的升降……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智能樓宇,從規劃、部署、開通,基于愛立信蜂窩物聯網整體解決方案,在現網下實現僅需要2天時間,這背后是通過網絡切片實現對于業務生命周期的管理,重要的是該方案能夠實現不同事物之間的聯動,從而以安全、節能和完成物業管理。
NB-IoT與eMTC互相促進利于成本快速下降
相對于NB-IoT基于行業的應用,筆者更看好eMTC面向消費級市場的應用,在攜帶小容量電池的終端中,具有更強的用戶感知體驗的提升,有利于推廣與普及。
在上篇文章中,筆者談到了eMTC對于NB-IoT的替代效應,但在相關運營商人士看來,NB-IoT才是市場主流。業內相關專家認為,NB-IoT的連接數量與eMTC相比是8:2的比例關系。但筆者認為,8:2的連接數量比例未必會產生8:2的收益,不過,NB-IoT之于eMTC是一種降維打擊。
在2017年年內,NB-IoT和eMTC并不存在替代關系,雙方都試圖通過以規模市場拉低商用成本。在面向國內的行業市場,先期以NB-IoT為主導為其提供了搶跑的機會。由于國內三家運營商的共同推動,預計到2018年上半年,NB-IoT模組下降幅度將遠大于eMTC/NB-IoT雙模,有望進入5美元價位檔內,而兩者的相互促進將對LoRa和Sigfox市場形成強勢替代效應。
因此,如果要形成NB-IoT與eMTC相互促進降低成本的格局,需要在國內適度加快eMTC的商用。由于eMTC對業務能力的反饋和掌控提出了新要求,也將實質促進邊緣計算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