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媒體導讀】在當前發展迅猛的各項智能制造技術中,物聯網是個典型的“90后”。它于上世紀90年代初在商業實踐中形成雛形,在90年代中期開始被業界人士歸納為新概念,后在90年代末被學界正式定義,開始了由概念到應用的落地之旅。
物聯網的歷史可追溯到1990年施樂公司的網絡可樂販售機 —— Networked Coke Machine,不過為什么我們還要說1.0版的物聯網時代“將至”呢?
因為物聯網事實上一直停留在概念和測試階段,并沒有真正普及應用,原因在于技術門檻較高,因此也就談不上整體的迭代。但近幾年人工智能技術的突飛猛進讓人們看到了希望,自動駕駛,智能電器,智能制造,智能穿戴,智慧城市,機器人等概念逐漸從紙面落實到平凡人的生活。如果用軟件版本號的概念描述現有物聯網的狀態,以v1.0為正式版的話,目前應該在v0.9x Beta版。
一般來說,物聯網設備依靠傳感器來接收用戶指令,然后執行相應的任務。但這一模式在人工智能不發達的技術條件下并未展現出的優勢,這也是此類設備不足以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如今,依靠發達的互聯網發展起來的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讓物聯網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這也將是新科技革命到來的標志。
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物聯網,帶給用戶的將是“垂拱而治”的輕松體驗。物聯網設備通過收集用戶的相關數據來熟悉用戶習慣,進而通過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分析來為用戶提供為貼心的服務,用戶此時甚至都不用動手操作,只需向設備“知會一聲”,它就能保質保量完成任務。
對于依靠大數據和機器學習來工作這一點來說,已經廣泛使用的掃地機器人就是很好的例子。用過此類產品的用戶都知道,掃地機器人剛開始用時可能會橫沖直撞,但隨著清潔任務的不斷執行,它們對房間的情況越來越熟悉,自然就知道如何規避障礙,這說明房間的數據信息已經采集足夠。
另外,無人駕駛汽車也是通過大數據和機器學習來完成智能化體驗的范例。自動駕駛系統需要對各種路況數據進行收集,然后通過機器學習來掌握何時應該前進,剎車,后退,轉彎,減速等技術,所以自動駕駛系統收集的相關路況數據越豐富,該系統就越智能可靠。
當然,“智能”不僅體現在設備默默無聞地采集數據和轉化應用上,還體現在人機交互上。在電腦時代,人機交互基本上就體現在用戶使用輸入設備,例如鍵盤和鼠標來輸入文字等進行交流,而在物聯網1.0時代,自然語言的語音交互則成為了首要方式。現在很多智能手機和電腦上都有語音助手,例如蘋果的Siri,微軟的Cortana等,而這只是一個開始。
目前大熱的智能音箱應該算作是物聯網智能語音設備的開端,比如亞馬遜 Amazon Echo,谷歌 Google Home,微軟 Invoke 和蘋果 HomePod 等,這些智能音箱不僅能夠播放歌曲音頻,還能夠初步起到“智能管家”的作用,因為其中的語音助手能夠按照用戶指令執行控制家電、電腦設備等任務,讓用戶看到了物聯網智慧生活的雛形。
但這僅僅只是個雛形,因為物聯網成熟階段,也就是X.0(不好預測具體版本號)時,設備的控制接口應該有統一的標準,以便控制這些設備的人工智能有條件整體把握實際情況,給用戶全面細致的使用體驗。目前來看,無論是控制標準還是智能技術水平,都還遠未達到理想狀態。
還有一點很重要,人工智能的外在體現,也就是語音助手技術還很不成熟。由于人類語言的靈活性和多樣性,造成這項技術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希望的高度,這不僅需要專業人員不斷完善技術,更需要語音大數據庫的支持。道理很簡單,就拿我們自己來說,不管是從小牙牙學語,還是后來苦學外語,如果聽說讀寫練得少,你自然學是不好。
那么為什么說“人工智能+語音控制”只是物聯網時代1.0呢?因為現有可普及技術的里程碑高度于此,這可以從目前市場上廣泛炒作語音智能設備上看出端倪。其實,看似能跟你侃大山的語音助手無非就是“不智能”的智能產品,因為用戶還得通過語音命令來操作設備,換句話說,現有智能設備并不具備察言觀色的自我思考能力。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物聯網設備的操控方式就體現了物聯網的發展程度。從現在的水平來看,語音操作其實已經非常智能,這是相比于市面上魚龍混雜的手機App偽智能產品而言的,因為所謂依靠手機遠程操控這種方式實際上無任何“智能”可言,只不過是把原來機器上或者遙控器上的控制面板搬到了App上。當然即便如此,設備可以進行聯網操作,也算是物聯網產品。
隨著人工智能和配套技術例如AR增強現實的發展,動作和視覺捕捉技術可能會逐步應用到物聯網設備的操作中。比如你凝視關閉的電視兩秒,那么電視就會自動開啟;再比如你的眼神橫掃了一下冰箱門,冰箱就知道你要拿東西吃,冷藏室的門也就為你打開……多樣化的操控方式為用戶提供了靈活的控制形式,也讓特殊人群能夠充分享受到智能時代的福利。甚至再厲害一點,未來你的腦電波能夠被監測到,那么當你想喝熱水的時候,會“讀心”的AI就會自動為你燒水……當然,如果你老是胡思亂想,也很可能被社會提前列入“重點關照”對象。
所以,真正的智能設備應該比用戶還了解自己,因為這些設備已經收集了足夠多的用戶數據,從而能夠分析出用戶的意愿,至少知道用戶的使用習慣,因此能夠主動為用戶提供想要的服務。
由此可見,未來2.0、3.0等版本的物聯網應該不斷提升人工智能的水平,外在體現就是操控方式的迭代升級。也就是說,未來的物聯網設備不再主要依靠語音控制來進行操作,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想法,甚至即便面無表情,AI也會知道此時的你需要的是什么,真正實現心想事成,垂拱而治,因為這才是物聯網應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