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品牌專欄】 中國正式將人工智能納入國家未來戰略。7月21日,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解讀了此前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他表示,新一代的人工智能主要就是大數據基礎上的人工智能,將從三個層面發展智能產業。
“不是一個單純的機器人才叫人工智能”,李萌認為,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有五大特點,一是從人工知識表達到大數據驅動的知識學習技術;二是從分類型處理的多界面數據轉向跨界面的認知、學習、推理;三是從追求智能機器到高水平的人機、腦機相互協同和融合;四是從聚焦個體智能到基于互聯網和大數據的群體智能;五是從擬人化的機器人轉向更加廣闊的智能自主系統。
中國正式將人工智能納入國家未來戰略
7月20日,國務院印發《規劃》,確立了“三步走”目標: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到2025年,超過4000億元;到2030年,超過1萬億元。(詳見《國務院發人工智能新規劃 三年產業規模超1500億》)
《規劃》中提到,將以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能力為主攻方向,壯大智能產業、培育智能經濟。李萌解釋道,智能產業主要包括三個層次:一是人工智能發展本身創造的新領域,包括模式識別、人臉識別、智能機器人、智能運載工具、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智能終端、物聯網基礎器件;二是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讓傳統產業智能化,包括智能制造、智能農業、智能海洋、智能物流、智能商務;三是大力發展智能企業,對企業進行智能化升級,培育人工智能產業的企業。
李萌的判斷是,中國目前在人工智能領域屬于梯隊,但仍有短板。在研發上,基礎理論、核心算法、關鍵設備、芯片、重大產品和系統方面的原始創新成果還偏少;在人才儲備上,無論是人才規模還是人才質量,都還遠遠滿足不了發展的強烈需求,特別是在人才上;在產業生態上,中國的科研機構和企業還沒有形成具有影響力的生態圈和產業鏈。
李萌表示,中央已經決定將新一代人工智能納入“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2016年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提出“面向2030年,再選擇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此前已包括智能電網、大數據、智能制造和機器人等15個項目。
人工智能項目的實施將采取市場主導的方式。“政府搞核心的、重大的、前瞻的,其他的放手讓企業搞。”李萌稱。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發展仍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李萌認為,總體上,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應用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可控的。比如對就業的挑戰、對社會倫理的影響。“機器的出現導致大量手工作坊工人失業,流水線工廠的出現導致傳統工廠很多人失業。但從長期來看,科技帶來的就業遠遠大于失業。”
附問答全文:
筆者:目前,美國人工智能是具有獨占優勢的,大家很關注中國發布這個《規劃》對今后中國在這個領域,比如說挑戰美國的獨占地位有什么樣意義?以及中國在處于一個什么樣的地位?
李萌:中國發布人工智能規劃不是為了挑戰哪個國家,而是根據科技發展前沿趨勢的判斷,立足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做出的安排,通過有條不紊的部署來推動人工智能研發和應用。經過多年的積累,我國人工智能研發取得了重要進展。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和論文上已經在上居于前列,在語音識別、機器視覺、機器翻譯領域,而且人工智能創新創業非常活躍,近幾年發展起來一批在有影響力的企業。我們的總體判斷是,我國在是屬于梯隊。當然,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短板和問題。比如,在研發上,基礎理論、核心算法、關鍵設備、芯片、重大產品和系統方面的原始創新成果還比較少;在人才儲備上,無論從人才規模還是人才質量,現有的人才儲備遠遠滿足不了經濟社會發展對于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強烈需求,特別是人才比較缺乏;在產業生態上,我國的科研機構和企業還沒有形成具有影響力的生態圈和產業鏈。我們將在建設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政策法規、標準體系、安全和倫理等方面積極探索,更好適應人工智能發展。
筆者:規劃的名稱叫《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新一代和以往的人工智能有什么區別?
李萌:關于人工智能的劃代,社會和國內專家都有從不同角度進行過研究,但共識是非常高的。1956年提出人工智能概念以后,經過60多年的演進,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傳感網、腦科學等新理論新技術的,再加上經濟社會發展強烈需求的驅動,人工智能出現了一些新特點,《規劃》當中講到“呈現出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和自主智能的新特點”。新一代的人工智能主要是大數據基礎上的人工智能,它有幾個特點:一是從人工知識表達到大數據驅動的知識學習技術;二是從分類型處理的多媒體數據轉向跨媒體的認知、學習、推理(這里講的“媒體”不是新聞媒體,而是界面或者環境)。三是從追求智能機器到高水平的人機、腦機相互協同和融合。四是從聚焦個體智能到基于互聯網和大數據的群體智能,它可以把很多智能集聚融合起來變成群體智能。五是從擬人化的機器人轉向更加廣闊的智能自主系統。不是一個單純的機器人才叫人工智能,智能工廠、智能無人機系統,這都是人工智能。
同時,隨著科學研究的進展,受腦科學成果啟發的類腦智能也在蓄勢待發,芯片的硬件化平臺趨勢也非常明顯,這些重大變化使得人工智能進入到與前60年完全不同的一個階段。
當然,所謂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與前面60年劃代,實際上也要與后面的劃清代,普遍認為人工智能有三類“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還有超級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就是利用現有智能化技術,來改善我們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一些技術條件和發展功能。強人工智能階段是非常接近于人的智能,這是需要腦科學的突破,上普遍認為這個階段要到2050年前后才能實現。超級人工智能是腦科學和類腦智能有極大發展后,人工智能就成為一個超強的智能系統。現在從技術發展看,從腦科學突破角度發展人工智能,現在還有局限性。所以,現在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大數據基礎上的,再加上受腦科學啟發的類腦智能機理綜合起來的理論、技術、方法形成的智能系統。
跟以往相比,新一代人工智能不但以更高水平接近人的智能形態存在,而且以提高人的智力能力為主要目標來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比如跨媒體智能、大數據智能、自主智能系統,在越來越多的一些專門領域,人工智能的博弈、識別、控制、預測甚至超過人的腦能力,人臉識別在某些條件下超過人的眼睛和腦子。新一代人工智能相關科學發展、技術創新、軟件硬件升級整體推進,正在引發鏈式突破,推動經濟社會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加速躍進。
筆者:人工智能近些年發展非常快,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比如說百度無人駕駛汽車上五環引發了非常大的爭議。請問政府將怎樣應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帶來的挑戰?
李萌:人工智能發展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是總體上,我們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技術應用對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影響是可控的。這些問題,比如對就業的挑戰、對社會倫理的影響,《規劃》中都有考慮部署,明確提出“把握人工智能技術屬性和社會屬性高度融合的趨勢”,就是要實現發展與規制的協調。大家都認為人工智能對就業有影響,但是科技發展對就業的沖擊不是今天人工智能出現后才有的。機器的出現導致大量手工作坊工人失業,流水線工廠的出現導致傳統工廠很多人失業。但從長期來看,科技帶來的就業遠遠大于失業。我們需要對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就業形勢進行判斷,在此基礎上,對勞動力的培訓、人才的培養做定向調整,使得未來勞動力更加適應智能社會和智能經濟發展的需要,使勞動力供給和技術發展、經濟社會需求更加匹配。
再比如,對于法律法規、社會倫理等問題,《規劃》中有專門章節進行部署。我們將在深度研究基礎上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法規。
筆者:《規劃》中次提到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技術創新體系,在之前的文件中沒有明確提出這樣的表述,請問《規劃》為什么提出這樣一個原則?
李萌:《規劃》是一個國家規劃,在起草過程中凝聚了各方共識,政府針對我國人工智能的薄弱環節加強系統部署,特別是要加強技術創新的體系能力建設,所以在《規劃》中專門提出建立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技術創新體系,包括提升基礎研究的能力、技術創新的能力、轉化應用的能力。在科技創新體系的章節中作出了系統部署,從基礎理論研究、技術創新、能力建設提出了一整套措施,特別提出開放協同,就是要充分調動政產學研用各方積極性形成發展合力,以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實現對未來智能經濟、智能社會的強大支撐。
筆者:《規劃》當中格外提到要培育的智能經濟,發展人工智能新興產業。我想了解一下,人工智能新興產業包括哪些產業?對于這些產業的扶持有哪些具體的政策措施?人工智能什么時候能真正切入到百姓生活?
李萌:人工智能對百姓生活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其實已經無處不在了,比如智能家居、智能工廠、智能車間、智能物流。國內很多企業都在做智能家居系統設計;很多地方都在對傳統工廠、傳統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無人機和自動駕駛也逐步進入實際應用階段。當然,當前產業應用有些還是人工智能初級產業,我們規劃里面重點培育、的智能經濟,主要包括三個層次:
個層次是人工智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模式識別、人臉識別、智能機器人、智能運載工具、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智能終端、物聯網基礎器件,這是人工智能發展本身創造的新領域。
第二個層次數據是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讓傳統產業智能化,包括智能制造、智能農業、智能海洋、智能物流、智能商務。
第三個層次是大力發展智能企業,對企業進行智能化升級,培育人工智能產業的企業。現在我國很多企業已經向智能化方向發展,也產生了很多在、有影響的企業和品牌。
從社會角度來講,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可以使我們生活更加便利,智能監控、智能分析預警、智能政務對于維護公共安全、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也有重要作用。這方面的例子還很多,就不一一介紹了。
筆者:人工智能的發展是為了提高中國本身的經濟發展能力,您認為谷歌、亞馬遜等類似的國外AI公司,他們在中國人工智能發展中可以發揮什么作用,作出什么樣的貢獻?
李萌:我們在制定《規劃》過程中,也研究了國外人工智能發展的規劃布局,包括上的一些大企業技術發展方向,規劃的重點任務充分考慮科學前沿的發展,我們希望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僅支撐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也能為世界人工智能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我們將進一步加強與世界各國政府、企業和研究機構的交流合作,特別是歡迎谷歌、亞馬遜等人工智能企業在中國設立研發機構,與國內企業開展多方面的合作應用,特別是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實驗室建設等方面,共同推動人工智能的研發和應用走向新高度。同時,人工智能發展還面臨很多不確定性和共同挑戰,中國也將積極參與人工智能的治理,加強政策、法規、標準、倫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筆者: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提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三步走”的戰略目標,我們注意到《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也提出了“三步走”的目標,請問二者怎么結合?第二個問題是,《規劃》中提到下一步可能實施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這方面的投入或者研究方向,是否能給我們介紹一下?
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司長許倞:關于人工智能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目標的關系,我個人理解,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并不簡單是一個技術研發的問題,還包括技術體系、人才隊伍、社會治理水平。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技術,對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廣泛帶動性,對于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們規劃的核心不僅是推動人工智能技術進步,而且考慮智能經濟、智能社會發展,就是希望通過加強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來加速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進程。規劃中明確提出2020、2025、2030年的人工智能發展的階段性目標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的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是高度契合的,前者是實現后者的重要前提和支撐。
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司長秦勇:我來回答關于重大項目的事情。這次《規劃》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對攻克掌握核心技術方面做了專門部署。現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發展還處在非常初級的階段,未來對經濟社會產生的影響,歸根到底還是要依靠技術進步。
這次《規劃》對核心技術布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設計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重大項目。這個項目主要瞄準人工智能技術前沿,結合國家重大需求進行設計。剛才李部長講了幾大特點,比如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混合智能、群體智能、自主智能系統,這恰恰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這個重大項目就是沿著這幾個重點發展方向,從基礎理論到前沿技術,從關鍵共性技術到技術支撐平臺,以及未來可能的應用場景和應用領域進行了系統部署。
結合這個重大項目,我們也把目前國家其他圍繞人工智能方面的計劃項目部署進行了整體安排,形成“1+N”的人工智能項目群,包括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制造、機器人、量子計算、量子通信、腦科學等等。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將和這些已經安排的項目任務,共同形成了國家人工智能研發的總體布局。
李萌:規劃中提出“1+N”的人工智能項目群,其中的“1”就是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專門針對新一代人工智能特有的基礎理論、關鍵共性技術進行攻關。“N”就是圍繞人工智能相關的基礎支撐、領域應用形成的各類研發任務布局。中央已經決定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列入“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15個重大項目,現在就有16個了。規劃中明確提出“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動態開放,會根據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趨勢及時調整。
第二點,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的實施方式也有很多新的措施。項目將充分調動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社會資本等各方積極性,多渠道出資,共同發力,做好實施。《規劃》確定的四個原則中,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市場主導,人工智能項目的實施也要采取市場主導的方式進行,政府搞核心的、重大的、前瞻的,其他的放手讓企業搞。政府和企業聯合起來,同時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比如風投,共同做好項目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