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企業關注】隨著我國互聯網進程加速、市場容量不斷擴大,出入口控制行業的智能化水平也不斷提升。如今,出入口控制的發展呈現出了“由點到面”的趨勢:在控制車輛方面,我們經歷了從車輛出入口安全防范管理到今天的智慧停車管理;在控制人方面,門禁從機械防盜鎖過渡到了生物識別技術門禁系統,以及基于移動互聯網平臺的智能門禁系統階段……
在移動互聯網的融合應用下,近幾年來,針對人行、車行控制管理的出入口控制系統的應用模式也逐漸發生著變化,為顯著的是人機交互方式的改變,繼生物識別的交互應用之后,藍牙4.0、二維碼、聲波識別等技術的應用,讓以手機或其他智能終端來實現非接觸式出入控制的移動門禁逐漸成為常態,移動門禁的誕生,帶來了更多元化和靈活的開門體驗以及率、高安全性的通行權限管理。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門禁控制管理系統通常采用非接觸式IC卡作為信息載體,行業的主要利潤集中在讀卡器和門禁控制器。曾經房地產、公建項目的增量繁榮,以及控制器IP化帶來的更新需求,帶來了門禁市場多年的增量紅利,但這種紅利不可能長期存續,行業市場若要長久發展,單純依賴于增量紅利遠遠不夠。
伴隨著智慧社區、開放式社區、智慧商業樓宇的規模化發展,越來越多的出入口控制場所期待通過智能化的門禁控制管理系統來實現率、更安全的通行權限管理,這為傳統的出入口控制市場延伸出了新的發展方向。
為了迎合各類開放式、智慧型應用場所對基于出入口控制管理實現人行、車行智能聯動應用的期待,當前包括門禁、通道、訪客、梯控、停車場等出入口控制系統正逐漸引入移動互聯網的技術和應用模式 ,如藍牙4.0、二維碼、聲波、視頻流人臉識別、便捷支付、智能手機APP、微信公眾服務號、云計算等,底層技術邏輯仍然保持著識別、網絡控制、數據存儲及行為判斷、控制執行、服務與監控終端,但在應用方式上,已完全顛覆了傳統密碼、感應卡以及生物識別式出入控制的操作模式,那么,在具體的應用模式上,移動互聯網給人行、車行帶來了怎樣的智能體驗呢??
一、移動互聯網下的創新出入口控制體驗
從密碼到生物識別,門禁系統一直在更迭人機交互的佳方式,無論是卡式介質還是生物密碼,其都指向門禁系統對擬進出的人員的身份識別和權限控制,因此,技術的落腳點也主要圍繞著這兩大環節展開。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移動門禁、智慧停車的應用其核心價值就在于權限快速授權、權限臨時傳播以及接入智能終端的優勢。
藍牙4.0出入口控制
當前移動門禁的應用,主要采用的近場識別技術有藍牙、NFC,藍牙和NFC都屬于無線短距離通信技術,藍牙技術被廣泛的使用在手機,PDA等移動設備上,藍牙門禁可以在無遮擋物干擾的情況下,8米左右的距離就能夠和門禁進行對接,NFC與藍牙技術功能類似,但傳輸速率和傳輸距離沒有藍牙快和遠。
為了增強用戶使用藍牙門禁近場識別的體驗感,通過在低功耗藍牙技術基礎之上加入可實現室內微定位的iBeacon 技術,兩者結合組成的iBeacon藍牙4.0門禁控制管理系統可通過智能手機APP與藍牙門禁讀卡器迅速完成配對,在開門方式上,可實現點擊開門、搖一搖開門以及貼近開門,用戶甚至不需要點亮手機屏幕,只需貼近即可激活門禁控制器執行開門動作。另外,由于加入了iBeacon 技術,用戶還可在APP界面查看實時電子地圖,適用于擁有較大面積的辦公大樓、商業樓宇的應用場景。采用iBeacon藍牙4.0技術的門禁控制系統,同時可兼容IC卡讀卡識別以及其他生物識別技術的識別接入,支持門禁、通道、電梯、停車出入口控制無障礙通行。
二維碼應用方案
二維碼掃碼識別是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而逐步活躍起來的識別控制技術。具有良好的傳播能力,可實現訪問權限的快速授權和轉發,并且可以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進行便捷操作,在應用上與微信公眾號、互聯網門禁APP等結合的特點也極大的降低了二維碼識別的應用門檻,用戶無需預裝*APP應用,現場掃碼即可獲取臨時二維碼門禁編碼。
再加上其具有識別速度快、升級替換能力強以及便捷的管理模式等特點,因此尤其適用于訪客或短時效性的門禁管理權限應用,如智慧商業大廈的訪客應用,以及時鐘酒店、短租辦公室等這類臨時高頻次的應用場所。
視頻流人臉識別出入口控制
自2013年深度學習算法研究在人臉識別領域實現技術突破以來,采用深度學習的視頻流人臉識別技術,開始進軍門禁、通道控制管理領域,開啟了人證合一的權限控制應用模式。
相比于傳統生物識別門禁嚴格配合式操作,基于深度學習的視頻流人臉識別技術突破了傳統模式識別方法的先驗知識應用局限,從大量數據中自動捕捉學習特征,實現特征的多層信息分離,可以實現全面解放用戶姿態,高準確率識別效果。目前視頻流人臉識別門禁控制管理系統,主要應用于機關單位、商業體等,同時有大量的人證合一身份識別應用,在酒店登記、交通樞紐、公共場所開始部署。
車牌識別微信停車管理
針對車行的出入口控制管理,目前業內通過車牌識別的方式來替代之前停車取卡式應用已成為普遍現象,但單純的車牌識別系統并不能使停車場完全實現無人化的管理,在出口處的繳費仍然需要停車場管理人員來收費,而微信支付在停車場收費系統中的使用徹底的改變了停車場的管理模式,讓停車場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無人值守。
基于微信平臺實現便捷智能的綜合停車管理,囊括了注冊、激活、預約、自助繳費、車位引導、反向尋車、防盜鎖定等應用。用戶可直接在微信應用上操作實時車位查詢與預約、尋車以及自助繳費等流程,告別以前非互聯網方式下,現場找尋車位、找車、排隊繳費等耗時耗力的停車體驗。
二、理性看待行業市場的互聯網“風口”
為了實現更、靈活、便捷的出入口控制管理,目前行業市場普遍接入移動互聯網、云技術和大數據等技術架構和應用模式,微信、APP這些入口本身具有高度可擴展性,可以延伸出 “入口流量”、“數據挖掘”等運營層面的產業商機,也正因如此,部分廠商熱衷于打出“打造移動互聯入口”、“獲得流量紅利”、“數據挖掘”這類宣傳標語,吸引投資人和業界的關注。
出入口控制市場的互聯網化無疑是行業發展大趨勢,但對于提供產品和技術方案的廠商而言,大家應該理性看待這波“風口”。
我們應該更關注如何實現先進的識別技術、更的用戶交互、更安全的用戶數據保護、更簡單強大的集成接口,真正為用戶帶來價值。有些時候需要取舍,例如,要做好訪客出入口控制管理,就要考慮可能需要舍棄IC卡控制技術,要顛覆原來事無巨細的信息登記,轉而實現用戶隱私保護、用戶體驗提升。同樣做互聯網云停車,就不能盯著資金截留收益,而是要集中優化,保障用戶資金安全、便利,進而提升核心競爭力,因為支付平臺的“無感支付”一旦全面鋪開,所謂資金截留收益將不復存在。
當然,面對產業的主流發展趨勢,廠商也需要積極順應,共同推動產業的升級。現階段出入口控制系統逐漸實現高度集成,融合人行、車行、物檢等多種應用,而實現協同應用的前提首要的便是保持開放的態度,積極迎合移動互聯接口的需要,而不是抱殘守缺地使用老舊的思路和接口方式。例如將消息推送、數據交互、交叉授權等接口做得靈活而易于集成,同時,內部業務邏輯上要多方面從用戶、管理者、集成方角度進行迎合。
“互聯網+”時代,很多新技術、新場景、新市場不斷涌現,風險與機遇同在,作為出入口控制解決方案和產品廠商,應該腳踏實地做好產品和解決方案,保持開放的心態和積極投入競爭,真正做好用戶體驗才能贏得未來!
原標題 移動互聯網下出入口控制市場的創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