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品牌專欄】據cetusnews網站報道,在皮克斯動畫工作室2004年拍攝的大片《超人總動員》(The Incredibles)中,有一個場景在當時看來似乎頗具科幻范兒:超人先生拿起一臺非常薄的平板計算機,通過掃描他的臉驗證其身份,然后領取秘密任務。
13年后的今天,許多超薄手機和平板電腦都通過指紋解鎖,與《超人總動員》類似的刷臉技術正在一步一步向我們走來。
忽略密碼甚至指紋,忽略多層登錄,忽略信用卡,甚至忽略房屋和汽車的鑰匙。現在,許多筆記本和移動設備都能掃描用戶的臉,專用硬件尺寸已經足夠小,能塞進手機中,這將推動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
通過人臉識別技術解鎖設備將很快普及到尋常百姓家,不再是間諜和超級英雄的。
移動設備芯片*高通近推出了Spectra成像系統——能提取包括臉部在內的物體的深度信息。高通計劃把Spectra整合在未來的旗艦驍龍芯片中。開發人員從泄露的蘋果HomePod智能音箱固件中發現:今年即將發布的新款iPhone可能有相似的深度感知和臉部識別功能。
這一技術不同于監控攝像頭中的人臉識別技術——把用戶的臉與一個數據庫中的臉部圖像進行比對,但兩者有一定關聯。
與監控攝像頭相比,手機相機具有一些優勢。它不需要在人群中發現用戶,只需要識別出用戶的一張臉即可。它能很出色的完成這一任務,因為在使用人臉識別技術時一般光照條件較好。在1或2英尺遠的距離上,手機能很快地拍攝一張高分辨率相片。
手機相機還有其他優勢。被稱作“結構光”的深度感知技術,在人臉或其他物體上投射數千個紅外光點。
通過讀取這些光點產生的畸變,相機就能獲得超級的深度信息。由于手機相機能“看見”紅外光,但人眼看不見,這樣的系統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能解鎖手機。
雖然蘋果尚未公布使用這類技術——更別說證實它是否存在于10周年紀念版iPhone中,但它對紅外深度測距和人臉識別并不陌生。蘋果之前獲得的,闡述了幾乎完全相同的技術。
對這樣的技術是否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它有點類似于微軟Xbox 360 Kinect動作傳感器的縮微版。也許并非是巧合的是,蘋果2013年收購了早期Kinect開發商以色列創業公司PrimeSense。
高通表示,它計劃向未來的Android手機提供Spectra技術。之前的三星人臉識別圖像處理器能夠被照片欺騙。高通堅稱,深度感知提供了“活性探測”的額外紅利,因此,即使3D打印的模型也欺騙不了系統,不過高通承認完全相同的雙胞胎或許能夠騙過系統。
高通安全和機器智能產品總監西·喬杜里(Sy Choudhury)表示,訓練手機識別人臉與訓練它們識別指紋相似。手機首先拍攝一張用戶臉部照片,提取并存儲相關特征,在以后用戶需要解鎖手機時與現場拍攝的臉部照片進行比對。
Cetusnews表示,與指紋識別技術一樣,用戶臉部圖像只存儲在設備本身中,而不是存儲在云服務中。以往的歷史——從蘋果因解鎖iPhone與美國執法機構的對撕到亞馬遜堅稱在聽到喚醒命令前Alexa語音助手不會上傳任何信息——表明企業將把隱私作為一個賣點。
筆記本已經在利用微軟Windows Hello人臉識別技術方便用戶快速登錄設備,部分設備集成有英特爾實感3D深度相機——問世時間早于高通Spectra。
生物安全技術公司Tascent創始人、聯席執行官喬伊·普里蒂金(Joey Pritikin)表示,隨著這類技術被應用在手機中,它們終將借助專用、率的芯片,進入低端廉價設備中。
未來,人臉識別技術將出現在配備相機的智能門鈴、門鎖,以及以亞馬遜Echo Show為代表的智能音箱中,向用戶提供更好的個性化服務:如果識別出是成年用戶,它可能播放電視劇《權力的游戲》(Game of Thrones);如果識別出是用戶的孩子,它可能播放兒童教育節目《芝麻街》(Sesame Street)。喬杜里表示,已經有合作伙伴在利用高通Spectra開發非手機產品,其中包括聯網相機。
與所有新技術一樣,人臉識別也并非十全十美。在許多場景中,指紋掃描都顯得沒有那么冒失。是否佩戴眼鏡,尤其是太陽鏡,會影響人臉識別算法。屆時,冬天必須摘下手套才能通過指紋識別解鎖手機的煩惱,將被另外一種煩惱所取代:如果留的胡子變了,就必須重新“注冊”臉。
所有生物識別技術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虹膜比臉更具有性,但掃描虹膜要求把手機靠近眼睛。由于虹膜是平面的,它仍然可能被靜止圖片欺騙。
普里蒂金表示,“人臉識別的有趣之處是,它比指紋掃描更容易普及,因為部署相機的難度要小得多。我認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充滿大量無縫的生物識別過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由于蘋果現有的指紋傳感器,已經能通過Apple Pay在商店中認證支付過程,未來蘋果手機能通過人臉識別認證支付過程是合乎情理的。
Cetusnews稱,人臉識別技術值得注意之處是它普及的潛力。為一種只要求人們看一眼他們自己設備的安全措施,它很容易被廣泛接受。
這是好事。人臉識別具有使更別的安全——所謂的多因素認證——變得更便利的潛力,使我們的資產和網絡生活更安全。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人臉識別技術無懈可擊,但至少在短期內,每天上午對著手機微笑比一遍遍輸入密碼要安全得多。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