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媒體導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有一點鮮明特色:那就是凡事要從娃娃抓起,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數學到英語,從舞蹈到鋼琴,從繪畫到音樂,無一幸免。如今,人工智能、編程教育也要進入小學了。
打“榮耀”的小學生 學得了人工智能課程?
隨著阿爾法狗大敗李世石在*一戰成名之后,原本就大熱的人工智能更是好比猛火上澆了滾油,火勢躥到新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AI是大勢所趨,各行各業都將隨著人工智能而帶來升級與變革,并催生出新的商業模式。
為了制勝未來,順應大勢,人才儲備是重中之重,難怪國務院在近日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應逐步開展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建設人工智能學科;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寓教于樂的編程教學軟件、游戲的開發和推廣;支持開展人工智能競賽,鼓勵進行形式多樣的人工智能科普創作;培養復合型人才,形成我國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什么?小學生也要學習人工智能和編程了?一石激起千層浪,不管自己家有娃沒娃,親戚家里總有吧,所以這種關系到孩子未來的事兒,往往都會戳到大家的癢處。
質疑聲首先撲面而來。
網友A:人工智能需要一定的數學作為基礎的,以中小學的數學,怕是支撐不了。
網友B:還AI課程呢?向量、他們能理解?求導他們會? 更別說softmax了, AI是在大量計算的基礎上的。
網友C:商家用人工智能忽悠人還好,中國教育用來忽悠學生?搞教育的這些人懂啥叫人工智能? 奇葩。
網友D:在“榮耀”里坑隊友的小學生,學得了人工智能。
持反對意見的網友看法比較一致,即:以小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文化水平,根本無法理解人工智能和AI。
但這事兒真的不靠譜嗎?在物聯網智庫采訪了數位相關人士后,發現對“中小學開設人工智能相關課程”表示支持的人也不在少數。他們的理由也非常充分。
首先,小學的人工智能課程肯定是以應用普及為主,不會涉及到復雜的數學原理。
“又不是真的去讓孩子們編寫AI程序,肯定只是科普而已......”
一位業內資深的媒體老師認為那些持否定觀點的網友們的擔心可能有些多余,在她看來,人工智能等相關課程有利于改變學生固有的思維模式,幫助他們從強因果性的“公式性思維”轉變為大數據時代的“相關性思維”。
在牛頓和麥克斯韋的時代,他們所導出的簡潔公式給出了確定性規律,學生們只需死記硬背即可。但我們現在面對的卻是更加復雜的自然和社會現象,多維度和多變量將會導致很大的不確定性,雖然還不能用解析式來說明因果關系,但是如果能從足夠多的數據中發現相關性,也能把握事物發展的軌跡——這便是人工智能作為數據密集型科學可能給學生帶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吳軍在《智能時代》這本書里曾經講過幾個很有趣的例子,比如大量數據的統計結果表明:在咖啡評論和銷售網站上,放信用卡和房貸的廣告會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廣告主憑空想不出這樣的搭配,也解釋不了背后的確切原因。
也就是說,大數據時代,我們能夠得益于一種新的思維方法——從大量的數據中直接找到答案,即使不知道原因。從小學就開始接觸這種思維,對他們大有裨益。
另一位接受采訪的前教育行業從業者同樣樂觀的表示:人工智能相關課程有可能改變學生們對數學這門“枯燥”學科的看法。
“如果從心智啟蒙階段就接收到AI的熏陶,那這幫‘新人類’看待數學這顆又枯又高的樹,與我們這幫老古董的視角、高度就完全不同了。他們在潛移默化中,見證也參與了數學與算法奇妙的交融,并且他們與生活的結合是如此親密,看得見摸得著。可以說,AI提升了他們對數學和科學的認知,從而可以展望,以數學為基礎的現代科學教育有望實現質的飛躍。”
其次,現在培養孩子,要考慮10年-20年后的工作和競爭格局。
幾十年前,每一個電梯都會有一個管理員,就是幫助升降電梯。因為美國電梯比較普及,所以這是一個大工種,但是后來電梯有了面板,只要按一個鍵就能控制電梯到*的樓層。因此這個工種迅速就消失了,而且再也沒有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這是技術進步影響人類飯碗的一個典型例子。
現在,人工智能技術就好比電梯上的那塊面板,但是影響的卻是各行各業,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機器人、人工智能取代人類的報道變得屢見不鮮——顯而易見的是,一些簡單、重復的體力勞動會被智能機器取代,而那些原本需要高強度智力活動的受人尊重的金領行業,比如醫生、律師、檢察官、法官、教師……可能也笑不了太久。
律師曾經是美國地位高的職業之一,但是從2013年以來,初級律師(assistant lawyer)的崗位逐年下降,這是因為“大數據+人工智能”所形成的自動化工具代替了大量對當事人和當事企業的盡職調查工作,而這曾經是初級律師主要的工作之一。
IBM Waston超級醫生也是從2013年開始,陸續在一些??品较蚪o出了人工智能超過人類專家的診斷能力。
今年5 月,李開復在哥倫比亞大學發表了題為《一個工程師的人工智能銀河系漫游指南》畢業演講,他表示采用智能投資算法獲得了比他私人理財顧問高八倍的收益,人工智能將取代交易員、銀行職員、會計師、分析員和保險經紀人。就連近的九寨溝地震,快的一篇報道也是由寫稿機器人給撰寫出來的。
在這種趨勢下,如果孩子們的教育跟不上時代潮流,那未來該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安然立足?如此看來,進行全面的智能教育不可忽視。后,小學生可能比我們想象中懂的更多,基礎更好。
慧科集團戰略官、慧科研究院院長陳瀅博士告訴物聯網智庫:“我上學期曾經去給北大附小的孩子們講過一堂相關課程,發現孩子們很感興趣,懂得也多。”
仔細想想,這也不難理解,一個人的認知成熟度往往取決于他能接觸到的信息的廣度,從出生起就被各種電子設備包圍的10后,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未來也將是物聯網時代和人工智能的常駐民。他們一個星期接觸的信息量可能比18世紀一個人一生所能接觸到的信息還要多,見多,自然會識廣。
講個有趣的故事,iot101君暑假回家的時候,曾經看到我那才上二年級的小弟正在津津有味的看著芒果臺播放的狗血青春戀愛大劇。我不禁在心里嗤笑,心說你個小屁孩,懂什么是戀愛嗎?然后便假裝好奇的問:“這部劇講的什么?。?rdquo;
沒想到我那平時作文憋不出來幾句的小弟卻口齒清晰的給我講了一遍劇情梗概,而且把劇中復雜的四角關系理的清清楚楚:A喜歡B,B喜歡C,D又來攪局,XX出了車禍,XX又失憶.....后還信誓旦旦的預測了一下女主和男主肯定不會在一起。
聽得我是瞠目結舌、目瞪口呆,簡直忍不住要為他鼓起掌來。哦,后來我還發現,這小家伙和他的小伙伴們竟然還有一個Q*,群名叫做:暑假作業答案*......嗯,我還能說什么呢?小學生,真的懂得不少啊。
當然,這些持肯定態度的受訪者們也不是沒有擔心,他們的擔心大都集中在人工智能課程的具體設置和老師的教授水平上面。教課的老師并不是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原住民,要給10后這些真正的AI原住民們教學,中間的鴻溝如何跨越?課程應該教授什么內容,才能真正起到預期的作用。
對此,陳瀅博士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在課程設置方面,課程應該主要是案例型,場景化的,有案例,有小實踐,參觀,小論文,重點普及機器與人和諧共處的觀點,既要理解機器智能不斷提升的事實,也要摒棄那些機器操縱一切的唯機器論,樹立正確的人機協同理念,認識到機器智能是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大學則不太一樣,大學原有的計算思維課程可以更新,直接加入AI相關的知識......”
除了中小學課程的設置,《規劃》還指出,要進一步完善人工智能領域學科布局,設立人工智能專業,推動人工智能領域一級學科建設,盡快在試點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學院,增加人工智能相關學科方向的博士、碩士招生名額。也就是說,人工智能在未來很有可能變成類似英語那樣的基礎學科。
總的來說,這是一件好事兒,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卻可能遇到種種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班主任來占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