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企業關注】隨著無人零售的興起,人臉識別作為支付手段也逐漸為人所知。阿里巴巴的淘咖啡、蘇寧的無人零售店、京東的京東之家,iPhone X的Face ID,農行上線的刷臉取款等,讓人臉識別成為支付新寵,但如此密集地被應用于不同的場景,讓潛在的技術風險給人臉識別的熱潮添了一把虛火。
近日,四大行之一的中國農業銀行宣布,貴州農行ATM已經上線“刷臉取款”,據介紹,用戶在ATM機上取款時,點擊右上角“刷臉取款”,按照操作規范,臉部對準攝像頭,識別成功后,輸入手機號或者*號,再輸入取款金額和密碼,就能完成取款。從操作過程看來,用戶使用刷臉支付可以不用帶銀行卡和*,有利于“錢包減負”。而農業銀行的刷臉支付并非例,早在2015年12月,蘭州銀行就已經推出ATM人臉存取款業務,招商銀行也在2016年12月在全國范圍內上線刷臉支付。
互聯網科技企業也不甘落后,除了刷臉支付推動者支付寶,蘋果手機也在近日推出了人臉識別服務。在iPhone 8和iPhone X的發布會上,Face ID成為iPhone X的亮點之一,手機解鎖和Apple Pay都與人臉識別進行結合,完成了由“手”到“臉”的無感進化。雖然在發布會現場演示人臉解鎖時失敗了,但是刷臉支付這波熱潮,蘋果是站穩了腳跟。
然而,人臉識別作為一種新技術,在初期都會面臨一段時間的風險檢驗,但銀行、支付寶、蘋果等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紛紛來湊熱鬧,不免讓人覺得“虛火太旺”。實際上,在今年4月,三星在GalaxyS8系列旗艦手機身上也應用了面部識別功能。但是經過用戶測試發現,面部識別連照片這一關都過不了,三星回應稱,目前面部識別的安全等級要低于虹膜與指紋識別。
支付寶和蘋果等強調,自家的人臉識別服務可以精細到識別雙保胎,目前看來,還沒有人對其進行*。人臉識別的技術風險的特殊在于,這種生物認證就有性,但一旦被惡意盜用,后果不堪設想。上海市信息安全行業協會會長談劍峰認為,“正是這種性,讓大家認為生物認證是安全的。但生物特征數據庫一旦被攻破,大量的帶有性的生物特征數據被盜取,帶來的風險要比‘盜刷’嚴重得多。這才是生物認證方式的真正‘痛點’”。
在國內,刷臉技術在官方層面目前僅認作輔助身份認證,并未完全開放。支付寶正在與公安部、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協商,建立人臉識別身份認證的通用標準。由此來看,刷臉支付作為一種技術創新,商用無法避免,但距離大規模商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