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品牌專欄】 iPhone X的推出,不僅引爆了手機行業全面屏+人臉解鎖的革新浪潮,也加速了圖像識別尤其是人臉識別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落地。
而這些應用浪潮背后,隱藏著多家計算機視覺技術公司,曠視科技是其中顯眼的一家。
曠視科技成立于2011年,是國內早一批成立的計算機視覺技術創業公司。支付寶刷臉登錄以及刷臉取款而被大眾熟知,而Face++開放云平臺成為其明星產品。
近日,網易智能采訪了曠視科技科學家孫劍博士,與他聊了聊計算機視覺技術的發展以及給行業帶來的不斷的變革。
對話曠視科技孫劍:人臉識別到底安不安全?
作為計算機視覺領域的年輕大牛,孫劍擁有40余項或美國,曾是微軟亞研院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是計算攝影學、人臉識別和基于深度學習的圖像理解。
不斷豐富開放平臺,助推手機廠商普及人臉解鎖
初的Face++云平臺主要是給企業客戶提供相應的人臉識別解決方案,但隨著人臉識別等視覺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多,場景越來越豐富,Face++云平臺升級為Face++人工智能開放平臺。升級后的開放平臺以API或SDK的形式為提供人臉識別、文字識別、圖像識別、物體識別、場景識別及其他人工智能能力。
據孫劍介紹,Face++人工智能開放平臺提供的人臉識別應用技術已經趨于成熟,包括人臉檢測、比對、搜索、屬性、情緒識別、顏值評分、膚質檢測等。除此之外,這個平臺還上線了人體識別、文字識別以及通用圖像識別,包括銀行卡、駕照在內的圖像都能得以實現。據悉,加入曠視一年多以來,孫劍領導曠視研究院主要研究圖像分類、物體檢測、語義分割和序列學習四個視覺理解核心問題。
除此之外,曠視科技針對多個熱門行業推出了Face ID在線身份驗證服務,包括金融、出行、直播,甚至是目前手機人臉識別的應用。
據悉,在三星和蘋果手機引入人臉解鎖之后,國內廠商也快速跟進,其中小米和vivo兩家廠商在手機上使用的人臉識別技術就是由曠視科技提供的。
vivo新手機X20支持人臉解鎖技術
不過,與蘋果iPhone X使用3D傳感器和紅外傳感器不同,小米和vivo用的是普通的RGB前置攝像頭來進行解鎖,用戶甚至通過軟件升級就可以使用。孫劍坦言,iPhone X的人臉識別方案確實比RGB的方案要好,可以在黑暗中解鎖,而且安全性更高,但缺點是iPhone X的方案成本太高,產能上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目前還很難在手機中普及。
iPhone X人臉解鎖演示
據孫劍透露,截止目前,曠視的Face++人工智能開放平臺已經有大約10萬注冊,被調用60多億次。身份認證平臺去年為2.1億多人提供了刷臉服務。孫劍稱,曠視科技的Face++開放平臺,更側重于底層設計,運行速度快而且足夠簡潔,讓能夠非常容易的修改或者添加定制化功能,幫助節省時間,提率。
人臉識別不安全?取決于你的接納程度
iPhone X推出以后,大眾一方面對于人臉識別的加速普及熱情高漲,一方面又為這一技術的安全性感到擔憂,認為人臉識別不夠安全,很容易泄露隱私,一時間各種人臉識別被破解的段子散播網絡。
孫劍認為,任何技術沒有地安全,就手機產品來說,指紋識別也有不安全的地方。“這個取決于安全和應用性之間的平衡,”孫劍說,我們目前的人臉識別,在一定的應用環境中時候安全的,而并不是說所有的情況。
“這其實也取決于人們的接納程度,指紋識別剛出來的時候,很多人也擔心其不安全性,但后來人們還是慢慢接納了這個應用。”孫劍解釋到,“像人臉取款,有些銀行已經開展了這個業務,但是有些銀行還沒有開展,也就是說人臉識別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是伴隨著人們逐步接納的一個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其實,目前的人臉識別技術距離成熟還有一段距離,比如說在人臉感知方面還有待提升等等。在孫劍看來,接下來的人臉識別需要從以下兩方面取得突破:
一方面是硬件上的突破,要努力研發人臉識別新的傳感器,它們不僅能夠在光下感知,而且還能用深度攝像頭和紅外感知,這就突破了光照的影響。
另一方面是軟件的突破,當你有一個巨大的數據庫的時候,就可以不斷的把性能提高。比如在非正常光照、側臉/局部臉的數據上多做數據訓練等等。
打造自有AI引擎,研發自有AI芯片
除了軟件方面的開放平臺、驗證服務、解決方案之外,曠視科技還在秘密的自己的硬件產品。
針對于目前很多企業開始做AI芯片的事情,孫劍在采訪中透露,曠視科技也正在開發自由的FPGA芯片,它是一種可編程的芯片,可以將自家的神經網絡算法放上去。“是否會做定制芯片,取決于這個應用的量是否能達到。”孫劍補充到。
另外,曠視科技還開發了一款FPGA智能相機,叫做MegEye-C3S。據孫劍介紹,這是一款智能人像抓拍機,1080P全畫幅,可以做到每秒30幀抓取。
據悉,曠視科技還自建了一個深度學習框架,孫劍稱,這個框架內部叫Brain++,除了深度學習核心訓練引擎之外,還有數據流入、GPU管理、模型發布等整套流水線過程,“Brain++是我們做計算機視覺的核心發動機。”孫劍說。
孫劍認為,對技術公司來說,行業的泡沫還沒有來到。他的理由是,市場上80%的變革其實用的是現有的技術,一些新興公司向利用AI等新技術會*傳統公司,但是除了技術創新之外,還有很多其他方面需要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