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科技動態】時光它總愛不言不語,不經意間又悄悄溜走了。一年數它短的2月,在春暖花開之際,就和3月交班了。2月再見,3月你好!安防行業是一個不斷發展與變化的行業。那么,在過去的幾個月里,行業又有哪些科技新動態?又有哪些新產品值得我們關注?
科學家發明爬行機器人 可用于搜救或醫療
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23日報道,在新一批機器人開發項目中,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運用人造鱗片,發明了一種可以像蛇一樣爬行的機器人。這一機器人可以用于醫療救助及搜救任務。
據《科學》雜志機器人子刊上刊登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實現利用人造鱗片,制造出可像蛇一樣爬行的軟體機器人,其能在水中滑行、可以開門,還能舉起超過自身重量1000倍的物體。研究人員利用一種名為“kirigami”的剪紙藝術設計了這一軟體機器人。Kirigami是折紙藝術的一種變體,其依賴于裁切,而不是折疊。
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認為,這一機器人可以用于醫療救助。研究員Katia Bertoldi表示,“我們在這一機器人中運用的kirigami感應結構為新型軟體機器人的設計開辟了道路。”他還強調,“終有一天,這些可以適應任意地形的軟體機器人可以穿越困難的環境,進行勘探、檢查、監測和搜救任務,或執行復雜的腹腔鏡醫療流程。”
日本研發貼附身體的LED顯示屏 厚1毫米可伸縮
據日本媒體報道,東京大學教授染谷隆夫(電子工程學)等的研究團隊日前成功研發了能伸縮貼附人體的薄型LED顯示屏,正在力爭運用到時裝及醫療相關領域。
該團隊還嘗試制作了與同樣貼附人體的傳感器相配合,來顯示心電圖曲線的薄膜。染谷表示:“還可以用來取代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以顯示信息。”
顯示屏厚1毫米。因為伸縮,可顯示視頻的部分長為3.8至6.4厘米,寬為5.8至9.6厘米,大相當于名片大小。拉伸薄程度的橡膠膜搭載了384個發紅光的小型LED。因為經過了褶皺加工,在1萬次伸縮實驗后,LED也未損壞,能正常顯示視頻。
以色列研發反面部識別技術
據日本livedoor新聞網報道,面部識別技術雖然為我們提供了便利,但也有不少人覺得恐懼。為了打消這種顧慮,總部設在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維夫的「D-ID」公司,開發了一項新技術能保護圖像數據,未經許可防止遭到面部識別技術的識別。
D-ID公司想通過創建一個與特定人物完全相同的面部數據來攻克面部識別安全性。但是通過這種方式突破安全性是相當麻煩的。因為人臉和密碼不一樣,不能輕易改變。D-ID公司的這項技術,能對臉部照片數據進行細微改寫,人眼看不出差別,但處理后的照片用面部識別算法無法檢測。
CRA研發多傳感器“飛行桿”智能道路系統
設計和創新機構(CRA)日前與意大利高速公路運營商ANAS合作,研發一個具有多傳感器“飛行桿”的智能道路系統。通過安裝在該系統兩極的傳感器將檢測道路覆蓋區域的環境變量,包括空氣污染、風速,濕度等。管理者利用傳感器收集到的數據,通過駕駛員的手機或車載顯示屏通知其前方路況實時信息,以便駕駛員提前規劃行駛路線。
SICK新推出TIC502激光雷達傳感器系統
德國傳感器技術開發商SICK新推出了TIC502激光雷達傳感器系統,可安裝在高速公路控制室中,在任何氣候環境區實現全天候交通管控。該系統通過每秒多掃描100次的車輛速度檢測,生成每輛車的3D輪廓并集成至顯示屏中,并通過移動車輛數據自動得出交通流量信息。另外,TIC502還可用作DSRC和ANPR攝像頭的觸發器,使其能夠與不同的交通管理系統集成。
云從科技3D結構光人臉識別技術
云從科技于2018年2月7日正式宣布推出“3D結構光人臉識別技術”,在安全性、識別精度以及識別速度方面都實現大幅提升,其準確率在千萬分之一誤識率下達99%以上,速度由1-2秒縮短至毫秒級,此外,更能防御面具、視頻等欺詐手段。
據悉,云從科技全新3D結構光人臉識別系統基于“飛龍II”深度學習結構光算法與3D結構光深度攝像頭。結構光攝像頭包括紅外發射器、紅外攝像頭、可見光攝像頭、內部點云重建單元和圖像處理單元五部分。紅外發射器發出點陣(散斑)/條紋等紅外光源,獲取單幀/多幀帶有散斑/條紋的圖像;紅外攝像頭接收物體表面的紅外IR圖像信息,用于重建3D點云;該點云通過空間坐標旋轉,得到各種角度的3D人臉點云。這些3D人臉點云可以與RGB彩色人臉圖像進行互補,得到更的3D人臉模型。
(本文據LLY、中國智能制造網、中國新聞網、云叢科技、智慧交通、環球網、新華網信息整理,中國安防展覽網編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