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品牌專欄】“人臉識別技術能夠提升圖像偵查效率,可以快速從視頻流里鎖定失蹤兒童或涉案人員,然后從全國海量人臉數據進行比對,就能幫助偵破兒童走失案。如果這項技術能夠在全國推進,那以后就不會再有走失的兒童了”
這款有持續生命力的攝像機將給安防帶來哪些顛覆?
南方某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在依靠人臉識別技術成功在15個小時內找回走失兒童后這樣說。
前不久,某市公安局派出所接到家長報案,孩子丟失,公安人員在片區內多路攝像頭,找到*活動范圍,公安局根據提取的人物特征從酒店到火車站的視頻監控中發現孩子及*蹤跡,凌晨5點在去往另外一個城市的動車上,排查定位*分子,實施抓捕,救出兒童。
僅僅15個小時,依靠具備人臉識別技術的AI攝像機,成功破獲一起走失兒童案件。公安部門為什么能破案?除了歸功于如今以視頻云為基礎的視頻聯網技術應用,具備人臉識別技術的AI攝像機更是其中的關鍵。
AI技術驅動智能攝像機開啟新篇章
近兩年,伴隨著智能終端設備及傳感器的數量急劇增長,海量數據對視頻監控后臺計算效率要求越來越高,連接前后端的傳輸系統面臨巨大的考驗,網絡帶寬逐漸成為后端處理的另一瓶頸。系統僅靠提高網絡帶寬完全不能滿足萬物互聯應用對延遲時間的要求,尤其是目前公共安全行業對即時性響應的高要求下,后端人工大數據處理分析的延時顯得不合時宜。
隨著芯片技術的成熟,尤其是專門為視覺處理設計的終端芯片體積減小,能耗降低以及處理能力增強,使得越來越多的智能算法可以從后端轉向前端完成。例如海思在手機終端領域推出的AI芯片麒麟970,實現手機端強大處理能力。在安防領域海思還推出了專為機器視覺應用的AI芯片,通過專用硬件加速,支撐前端攝像機實現深度學習下計算視覺處理,再利用前后端系統結合實現更快、更準、性價比更高的解決方案,輕松解決數據傳輸、反應延時的問題。
目前來看,在傳統攝像機亟需智能化改造的大背景下,基于AI技術的智能攝像機的應用場景隨處可見。不但包括靜態場景下的應用如出入口、交通以及重點場所等,還可以滿足廣域、移動、便攜等場景下的需求。
不可否認,伴隨著物聯網、5g技術來臨,具備AI智能分析的攝像機帶來的改變,不光實現安防智能硬件的進一步繁榮,還將進一步拓展安防應用場景。
智能攝像機多場景應用還面臨諸多難題
雖然基于AI智能分析的前端攝像機應用前景廣闊,但目前安防行業中出現的智能分析攝像機還于實驗室中或者是單一場景化下的行業應用,在一些復雜應用環境下的表現并不理想。
例如在公安領域中,實戰業務對智能攝像機的要求非常嚴苛。一方面當時當地環境因素影響智能攝像機的性能,導致識別準確率遠遠低于實驗室數據。另一方面在面對具體應用場景中,由于細分領域眾多,每個領域的業務需求不盡相同,往往要通過重復建設來滿足多應用場景下的需求。
同時,在目前全國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應用的過程中,系統還面臨應用領域不同,攝像機的廠家不同,各行業之間接口不協調,標準不統一的困境,無法快速實現視頻監控大數據的融合貫通。
另外,目前大多數的智能攝像機依然借助傳統嵌入式軟件開發模式,導致軟件更新、算法融入非常慢,雖然能滿足當前的需求,但卻限制了后期攝像機的升級空間。隨著城市場景日益復雜,對于視頻內容分析深度和廣度要求也越來越高,提升單個算法的精度,以及多細分場景下的智能算法并行已經提上日程。
“軟件定義”賦予攝像機全新生命力
隨著硬件產品技術的門檻逐漸減低,軟件服務的門檻逐漸提高,安防軟件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攝像機要滿足復雜場景下的需求,將會從單一功能的終端變成多應用聚合的平臺,即依據不同應用場景從“云”端按需下載不同軟件,實現更加個性化的服務。
在這樣的背景下,華為提出了“軟件定義”的理念。
按需定義場景:在人工智能時代,華為認為,未來攝像機應該具備按需定義場景的特點,根據不同的場景按需加載不同的軟件和算法,通過多樣的組合來快速適配瞬息萬變的演進步伐。
分層的智能:華為智能攝像機一方面采用判斷(從單一特征走向全特征)的方式,以全特征、多信息的方式,提高準確率降低誤判,同時,通過多攝像機間的協同,端云間的協同進行聯合判斷,提高分析準確率,支撐實戰。
有持續的生命力:華為認為,一個有生命力的攝像機應該是可以自我感知、場景適應性學習的,就像生命的成長,攝像機也應該具備讓算法和應用不斷迭代、衍進和生長的能力,并且始終滿足客戶的業務場景需求。
人工智能安防時代,華為通過開放的軟件操作系統實現軟硬件解耦;通過的軟件集成框架支撐的算法與應用快速上線;通過端云協同的軟件管理框架實現多算法的自定義管理和設備健康自管理,同時搭載海思人工智能芯片的大算力,持續滿足客戶快速變化的業務需求,賦予攝像機全新的生命力。
(原標題:這款有持續生命力的攝像機將給安防帶來哪些顛覆?)